走向战场
野战食品如何食用更科学
●在不同战场情况下,要区分食用方法
●食用野战食品的每个细节,都要符合作战要求
●部队需要携带何种、多少野战食品,需要详尽的数据支撑
“刚吃下去没啥感觉,可过了1个小时,却感觉肚子胀得厉害。”长途拉练,体力消耗大,广州军区某团上士禹永起在休息时,狼吞虎咽地吃下了一袋09式即食食品,没想到身体出现了不良反应。
在食用野战食品初期,部分官兵出现了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经过研究分析,竟是食用方法出了问题。“野战食品由于热量高,食用起来也要讲究科学方法。”喻基福介绍说,官兵根据后勤机关人员的指导,按照细嚼慢咽、少食多餐、适量饮水的方法进食后,这种现象逐渐消失。
战场上,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官兵的生命,战斗的胜负,野战食品的食用也不例外。去年跨区演练,该旅深入大漠戈壁,别说河流水源,就是小草都没几棵。在执行侦察任务时,下士刘冰一直吃的是压缩干粮,导致口渴得更厉害,不一会儿便把水喝完了,还没办法补充,只得靠向战友们“蹭水”维持体力才回到营地。
“野战食品有不同的种类,在缺水条件下,应该携带消化耗水量较小的食品。”喻基福说,吃饭是战场上的一项重要任务,该如何携带,如何搭配,怎样确定种类和数量,都要讲科学。
“执行不同任务时,1天需要吃多少干粮”“在后勤补给被切断时,怎样合理安排饮食”“深入敌后执行任务,携带食品与装备如何统筹协调”……采访过后两天,某旅二营即将组织战术拉练,邹社良带着干部骨干,对官兵们使用野战食品“练胃”的方案进行研究。
他告诉记者,野战食品该如何携带、使用,不能大而化之,而需要详尽的数据支撑,这需要机关后勤部门、基层分队、个人,在每次演训活动中记录统计,才能使野战食品的保障方案更加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