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国防教育网>>热点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抗战精神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的人格化特征,是决定一个民族存续的精神品质。中华民族5000年间历经沉浮却始终薪火相传,绵亘其中的正是这种宝贵的精神品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面对日本法西斯的残暴侵略,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表现出为民族尊严和独立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这是中华传统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在抗日这一特殊时期的新发展和总爆发,为近代中国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全面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不做亡国奴的民族自尊。抗日战争是民族存亡之战。随着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坚决抗争还是屈膝投降,成为摆在一切阶级、阶层、政党和军事集团乃至每一个人面前的一道壁垒分明的选择题,舍此并无第三条路。面对亡国灭种之险,中华民族一扫百年来的浑浑噩噩,民族意识、国家意识达到空前觉醒,奋起抗争成为绝大多数中华儿女的毅然选择。“敌未出国土前议和即汉奸”“官吏谈和平者以汉奸论”,这些铿锵有力的言论、简洁明了的价值判断,在当时不仅作为道德准则更是作为政治原则为全国上下所认同,成为辨别爱国还是卖国,区分人民还是敌人的重要标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迅速调整方针,首先提出武装抗日的爱国主义主张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华北事变”后,国民党也逐步调整政策,由对日妥协转向强硬,并最终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团结抗日主张。在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统一战略目标下,国民党军队担负正面战场的作战,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担负敌后战场的作战,形成相互配合、相互策应的两个战场。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不论是在战场还是在沦陷区和大后方,全国各界万众一心,共赴国难,以各种方式反抗侵略,形成席卷中华大地的全民抗战的高潮,显示出中华儿女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

来源: 解放军报  编辑: 蔡励敏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