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虽已散去,但回忆起去年总部组织的这场实兵演练,该旅官兵仍觉劲风扑面:未来的战争,是信息化战争;未来的战场,是三军联合战场。陆航作为新型作战力量,只有加速融入作战大体系,钢铁旋翼才能成为陆军转型的“翅膀”,才能成为制胜未来战场的“尖刀利刃”!
然而,攀登体系作战的山峰,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一蹴而就之举。在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中,大队长肖志刚谈起他亲身经历的两幕场景:
2012年珠海航展上,他驾驶着新式战机首次精彩亮相,一飞惊天,享誉中外;
然而,在接踵而至的一次对抗演练中,他率领的空中分队却“有劲使不出”,低空突防时,总是难逃地面雷达的“眼睛”。战机先进了,为何没有发挥出更好的作战效能?演练复盘,原因毕现:“新装备按老战法去练,犹如一把宝剑没有开刃,怎能御敌于沙场之上?”
“新装备自身形成战斗力不难,难的是怎样建立适应三军联合作战的新战法。”该旅政委张益强说,真正的战争,发生在战争之前。只有将战斗力标准树到未来战场的“峰巅”,以此引领和推动战争预实践,今天才能未战先胜,明天才能决战决胜。
紧盯明天起跑,聚力体系作战,围绕训练转型、战法创新、人才升级、技术创新等一系列难题攻坚克难,该旅训练场上燃起新的“烽火”。
“烽火”中,空中飞来“变形金刚”——今年,他们按照不同机型的性能特点,将空中作战力量编组为侦察预警、火力打击、空中输送等一个个随调随用的作战模块,这些模块“平时一起训、战时一起打”“地面宜整合,空中可重组”,不仅推动着陆航多机种大机群作战能力不断跃升,也在引领着陆航的训练理念发生深刻变革。
“烽火”中,战鹰不再“短视目盲”——由于采取目视观察、导航,陆航直升机历来存在“看不远”的通病。针对这一问题,今年他们借目远眺,经过上百次联合攻关,打通了陆航与特种无人侦察机“两家”之间的情报信息链路,为直升机安上了“千里眼”。一位军委领导看完他们的专项演示后,当场作出评价:“陆航一个课题,带动了整个海上作战样式和流程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