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不变,难有胜战: 明天的战争,说到底是“脖子以上的战斗”
■聚力体系,攥指成拳: 让明天的战场“烽火”在今天的训练场点燃
■问题倒逼,弥补短板: 打通“最后一公里”,才能赢得“关键下一秒”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有多远?
一位军人这样回答: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你站在训练场,却看不到敌人在哪里”。
诚哉斯言。当前世界,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快速发展,战争形态、制胜机理深刻演变,如果不把明天“打什么仗”“和谁打仗”“怎么打仗”等问题搞明白,不把未来战争制胜机理研究透,又何谈领军打仗的资格,又怎能领取到明天战场的入场券?!
年终岁尾,记者走进广州军区某陆航旅部队采访。作为引领陆军“飞起来”的新型作战力量,在今年的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中,陆航官兵的感悟尤为深刻:能打仗、打胜仗,军人的目光始终要瞄准下一场战争。
■过时的标准不是战斗力标准,喊在嘴上的标准也不是战斗力标准。标准偏了,战斗力建设就会偏离“靶心”;标准错了,战斗力建设就会南辕北辙——
破除打仗“观念差”,一刻也不容或缓
费尽心机背记的密语,上了战场为何毫无用武之地——
“长江左三,黄河右二!”一次火力突击,该旅直升机编队遭遇“敌”电磁干扰。改频换频、多频共用、甚至改用密语下达作战指令……却始终未能突破如影随形的“天网”遮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