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军事文艺注重鞭挞黑暗,讴歌光明,批判假恶丑,歌颂真善美,有力推进了中国精神的传播与建构
文化与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密切相关。伴随着政治和军事等领域伟大实践的开展与逐步取得空前的胜利,我军还获得了另一种成果卓著的特殊胜利,这就是轰轰烈烈的文化创造。我军从诞生之日起,就注重运用文艺的形式服务于战争。优秀的军事文艺作品在鼓舞士气、团结人民、打击敌人中彰显出强大力量。人民军队在其战斗历程中,以其愈挫愈奋、不屈不挠的坚定意志和决心,给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血液中,输送的是“钙质”和铁血精神;我军文艺工作者队伍则以艺术的记录、再现和升华,使这种精神得到了极大的彰显和张扬。
作为文化的创造者,我军文艺工作者队伍在战斗岁月里调动所有能够被利用的形式,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文艺作品。如枪杆诗、快板诗、墙头诗等反应快捷、生动活泼的作品,随时随地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重头作品如《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志愿军战歌》等歌曲,唤起多少热血男儿走向杀敌的战场;《白毛女》《兄妹开荒》《小二黑结婚》《红色娘子军》等歌剧舞剧,点燃了多少反抗压迫的火种,激发出多少对美好生活的热望;《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岩》《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文学作品,描绘了怎样波澜壮阔的战斗历程,塑造了多少英雄无悔的形象;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于戎马倥偬中写下的诗篇,更是境界开阔、荡气回肠的瑰丽之作,反映出一代英豪的非凡气度和雄才大略,更具有穿透历史与人心的巨大力量。这些作品携带着时代的体温,记录着民族精神的轨迹,将给我们这个永远奋进中的民族以灵魂上的无尽滋养。
人民军队创造的军事文艺注重鞭挞黑暗,讴歌光明,批判假恶丑,歌颂真善美,体现了思想性、战斗性和艺术性兼具的鲜明特征,代表了国家应当达到的思想、文化和审美的高度。其数量之多、门类之全、质量之高,为世所仅见。其所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不止是对艰苦奋战中的军民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而且成为引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风尚,以无处不在的方式和途径浸润、影响与塑造着一个民族的灵魂。这对从黑暗的旧时代走过来的,在精神上仍然千疮百孔的民族而言,几乎是一种脱胎换骨式的深刻影响。
在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中,军队文艺工作者队伍涌现出众多著名的艺术家和文艺团体。这样一支精干的文艺队伍,在文化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仍无愧于文化建设中的排头兵和生力军的角色,表现出了应有的担当和活力,依然以强烈的军人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坚持深入火热的军营生活,坚持高标准的创作,在文学、戏剧、电影、电视剧、音乐、舞蹈、杂技、美术、书法等各个文艺门类,显示出强大的创作实力和水平,不断地推出优秀的作品,继续产生着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在大的文化格局中始终占据一席之地。我们时常在平面媒体、网络世界,在各种正式的、公共的、休闲的场所,看到和听到军队艺术家的书籍、剧作、影视、画作、表演和歌声,充分说明军队作品的思想艺术有着广泛的时代性。可以说,我军文艺工作者队伍是一支极富创造力的队伍,也是一支关键时刻用得上、过得硬,能以自己的创作为部队赢得荣誉,可以对人们精神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