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后雷锋”时代的种子效应
雷锋的名字,由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而传遍了神州大地。此后,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一批伟人名人,纷纷为雷锋题词。50多年来,中央政治局常委以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给雷锋题词19次,成为学雷锋活动的强大推动力。
著名诗人贺敬之在《雷锋之歌》中这样写道:“1963年的春天,使我们如此地激动!历史在回答:人,应该怎样生?路,应该怎样行?”总政治部和共青团中央在军事博物馆举办的雷锋事迹展览,不到一个月就迎来了80多万人次,留言2.2万条。刊登雷锋事迹的《中国青年》杂志发行800万份仍然供不应求,一个炊事员只好从别人手里借一本手抄下来。周总理看到了这个手抄本,称赞他的学习精神,连声说道“扩大发行”。
雷锋的出现,使亿万人民从这个普通士兵身上寻找着“为谁活着,怎样做人”的人生答案。年轻的一代,从雷锋平凡而伟大的人生路程中,懂得了:即使不能像董存瑞、黄继光那样成为英雄,也同样可以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而广大老百姓从雷锋同志春天般的温暖中感受到了做好事、树新风的快乐。由此,一个新词语出现了:“学雷锋做好事”。这6个字流传50多年,经久不衰,如今已成为最具标志的雷锋文化符号。
雷锋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和平时期人民军队的形象,使人民群众在对解放军的观察认识中加大了道德的元素。军事文化中亮丽的“雷锋文化”命题应时而生,而运用雷锋精神推动部队建设,提高战斗力,也成为各级指挥员的自觉行动。一个“后雷锋”时代出现了。
一批雷锋歌曲、影视作品的广泛传播感染了数以万计的人。《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由军队创作的悦耳动听的歌曲,至今还唱响在全军和全国大中小学的校园里。雷锋故事、雷锋日记是每个士兵必读教材。“学雷锋见行动,争做雷锋式的好战士”,成为军人的前进目标。浓厚的雷锋文化氛围,成为雷锋传人成长的土壤。
“一个雷锋倒下去,千万个雷锋站起来”。自上世纪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