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金刚”与“道德榜样”融为一体,这在旧军队是不可想象的,而人民军队却让它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为,在人民军队的旗帜下,这两者的灵魂有着同样的胎记。
带着对英雄崇拜情结踏入部队的雷锋,最初的人生目标是成为黄继光那样的英雄。
让我们把镜头回放到1960年的1月7日晚上。距新兵营开拔前8小时才穿上军装的雷锋,对着镜子又唱又跳,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激动万分地说:“万分感谢党和首长,我多年的理想实现了,我当不上黄继光式的战士就不回辽阳。”他在参军后的头一本日记首页,贴上了黄继光的画像。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自己的誓言:英雄的战士黄继光,我永远向您学习!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入火海、进刀山,我甘心情愿!
从奴役鞭打中翻身解放的雷锋,自小就想参加解放军,扛枪打仗。16岁那年,他在小学毕业典礼上,挥着拳头表达了这样的心愿:“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参军做个好战士,拿起枪,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祖国。”
而机会并不如理想所愿。乡政府通信员、县政府公务员、农场拖拉机手、鞍钢推土机手,雷锋直到20岁那年才实现了走入部队的理想。伴随他进入军营的日记里已记住了这些英雄的名字:方志敏、赵一曼、王若飞、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安业民、向秀丽、孟泰、保尔·柯察金、卓娅、舒拉……这是一幅英雄长卷,英雄文化的滋润让这位有血性的年轻人一直怀揣英雄梦。
虽然历史没有给雷锋提供堵枪眼炸碉堡的机会,但他以一颗感恩之心回报使他获得新生的党和新中国。他用滴滴泥沙垒成道德高山,用22岁的生命回答了“为谁活着,怎样做人”的人生答卷。他在生前就获得了党和人民极大的信任,被授予沈阳军区“模范共青团员”,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沈阳军区和辽宁人民开展了向他学习的活动,数万人听过他的事迹报告,受到深深的感染。
半个多世纪后,深爱他的人们用124个字为他立传——
雷锋,湖南望城人氏。曰先锋战士,亦普通一兵。幼孤少贫,知恩图报。勤学奋读,敬业爱岗。崇义厚德,克己奉公。先人后己,乐善好施。留百篇日记,写廿二人生。甘当“傻子”以怀民,善莫大焉;愿做螺钉而济世,情何深也。论曰:人生有限,平凡蕴伟大;服务无限,高尚蹈朴廉。伟哉!雷锋事迹,渊涵核心价值;雷锋精神,永领时代新风。
他没有上过战场,没有荣立过战功,却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英雄;他没有高大威猛的身躯,只有1.54米的个子,却成为人民军队的排头兵;他离开我们50多年了,而向往和追随他精神的人们却越来越多,雷锋志愿者队伍浩浩荡荡。
这就是我们年轻的朋友雷锋,一个永远不会消失的名字,一个崇高品德的文化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