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国防教育网>>热点
老战士纪念馆来了位特别的客人

  因本报《国防周刊》知晓老战士纪念馆

  “2014年11月12日贵报A06版一页报纸我视若珍宝……”今年2月底,本报收到一封特别的“读者来信”,写这封信的就是和风老人。

  “我看到你们报纸上报道了‘情系国防好家庭’卓振翠女士的故事后,我的心情特别激动。”和老于是写了两封信放在一个信封里寄到了本报社,其中一封是给本报记者和编辑的,另一封则是让转交给老战士纪念馆馆长卓振翠的。

  “当今世界尚能如此热爱老兵的你们,实属中华儿女的脊梁。”和老在给卓振翠的信中如是写道。记者将信转交至卓振翠手中,“一定要邀请他到纪念馆去看一看。”她接过信细读后兴奋地说。

  因为心存顾虑,在多次沟通后,和老才最终决定于昨日在本报与卓振翠见面。而为表诚意,卓振翠和助理则亲自开车去接和老。“对的,就是这个人。”在见到卓振翠的第一眼和老仔细端详,又拿着手中收藏的那份报纸认真对照了下,确认没错后放心地上了车。

  卓振翠从车上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记录老战士的书——《沂蒙之子》,交到和老手中后,他便迫不及待地打开翻阅。和老原本并未想直接前往老战士纪念馆参观,但在读到书中老战士感人故事的那一刻,他道出了内心的声音:“走吧,我想现在就去馆里看看。”

  被馆内外“故事”打动后含泪写下八句诗

  “等会儿我先不介绍,您先自己参观,然后我还要考考您。”还未走进纪念馆,馆长卓振翠就提前跟和老“约法三章”。

  “真不错!”“不容易啊!”“太难得了!”从一楼到三楼,每看到一件记录老战士革命故事的实物或书画作品,和老都不停地点头。而当馆长卓振翠慢慢讲述“宝贝”及其征集背后的故事时,他甚至屡次竖起了大拇指。

  “参观老战士纪念馆,心潮澎湃,题诗如下:丰碑巍峨彩云间,血染中华人长眠。欲换人间幸福果,必有志士血洒先。绝代丰功人长酣,千回百转革命难。人活百岁终须死,为民何惜血流干”。很多来到老战士纪念馆参观的人都会在留言簿上写下自己的“肺腑真言”,而和老的这八句诗则是含泪题下的,“那些老战士太值得尊敬了,而建这个纪念馆的卓振翠女士也特别令人佩服。”这些年,卓振翠经常能遇到老兵或家属在参观完她精心打理的老战士纪念馆后声泪俱下,和老的真情流露也让她备感欣慰,“说明我做这件事是值得的。”

    和老还给老战士文化的推广提供了一个特别的思路,“可以考虑与快板等文化形式结合起来,说唱出‘老战士的故事’。”“太好了!我也正有此想法呢!”馆长卓振翠有如找到一位“知音”般激动。

  “和老,您还会再来老战士纪念馆吗?”“有很大的可能性。”回来的路上,和老的话明显比去时少了,似乎陷入了沉思。只是在临别前,他再次发出感慨,“这样的革命情怀太难得了。”

来源: 宝安日报  编辑: 蔡励敏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