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警广东边防六支队十三中队的指导员钟思鸣发现,新战士王培玉新发的迷彩服穿了不到两天多了个补丁。询问后得知,他这是有样学样。小王的班长有一套旧迷彩服打了补丁还舍不得扔,班长告诉他十三中队的兵要懂得什么是艰苦奋斗。小王心想自己也要学习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于是偷偷在迷彩服上剪洞并补回去。看似滑稽的一件小事,第二天成为了这个中队支委会的一个议题——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到底应该怎么做。
支委会上,指导员钟思鸣指出,提起艰苦奋斗,一些同志仅仅把它理解为过“苦日子”:吃差的、穿破的、住旧的……于是出现了一些怪现象:有的战士家境不错,但很少自己购买洗衣粉、牙膏等日用品,喜欢向其他战友“借用”,还美其名曰是“体现艰苦奋斗精神”;有时候食堂伙食搞得不好,官兵们不满意,结果被炊事班班长指责为“忘了本”,还让大家“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诸如此类的现象,反映了一些同志对艰苦奋斗精神的科学内涵缺乏正确认识。经讨论,大家最终达成共识:艰苦奋斗不是过“苦日子”,只有与时俱进地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使其富有生命力。
党在开创事业的征途上,无不与艰苦为伴;在获取胜利的背后,无不有艰苦的付出。但支撑共产党人甘愿吃苦、不畏吃苦的不竭动力,是不懈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重申必须发扬艰苦奋斗作风,他着重指出:“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他还从更高的层面提醒全党同志:“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
诚然,“艰苦”就它的字面涵义而言,是艰难困苦的意思,一般用来形容生活、工作等条件差。而当“艰苦”与“奋斗”连为一体,构成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和精神支柱时,它不再仅仅局限于艰难困苦的条件和环境,而被赋予更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其中,蕴含着人民军队优秀政治品质、高尚的思想境界、昂扬乐观的态度、朴实的作风,远远不是一个“苦”字所能概括的,更不是过“苦日子”所能替代的。弄懂了这一最本质的内容,我们才能真切地体会到艰苦奋斗的真正内涵。
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只讲艰苦不讲奋斗的艰苦奋斗,当然也没有只想奋斗而不愿吃苦的艰苦奋斗,更不是为了吃苦而吃苦,要官兵去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目的,是想通过自己多吃苦,让他人少吃苦;通过少数人吃苦,让更多人不吃苦;通过今天多吃苦,让明天不吃苦。今天,我们绝不能简单地认为生活上清苦、物质上贫穷就是艰苦奋斗,绝不能把苦熬、苦守、苦等当做艰苦奋斗的唯一标识。而要像革命前辈那样,为了理想而吃苦,为了创造而吃苦,为了奋斗而吃苦,把吃苦的过程变成为他人、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真正做到苦有所值、苦有所求、苦有所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和根本要求。只有随着人民军队所处环境、执行任务、历史使命的变化而变化,不断丰富其内涵,拓展其外延,我们才能真正保持艰苦奋斗精神,真正弘扬艰苦奋斗精神。(通讯员李建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