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佛山籍入伍新兵启程前留影。陈耀帆 摄
仲春寒风起,禅城涌热潮。
“今年征兵工作全面展开”的消息刚一公布,广东省佛山市各级应声而动:不到10天时间,全市已有3500多名适龄青年完成兵役登记,仅南海区狮山镇就有600多人次咨询报名。据悉:近5年来,佛山市适龄青年应征入伍超过6000人,报名人数每年都是入伍人数的20倍以上,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地处珠三角腹地的佛山市,缘何持续出现“参军热”?应征青年和家长怎么想?军地各级做了哪些工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踏访佛山城乡,探寻其中的奥秘。
当兵就是尽义务
2011年底,企业家潘茂本送儿子潘孔彬当兵,在佛山市顺德区引起广泛关注:父亲是“大老板”,儿子是“海归硕士”,这么好的条件怎么想到去当兵?
面对疑问,潘孔彬娓娓道来: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中,看到解放军忘我冲锋的画面,2009年国庆阅兵中,看到威武雄壮的装甲方阵,从军梦的种子一次次在心里发芽……
就这样,从英国留学回来的潘孔彬与父母一拍即合,毅然报名参军。
到了部队,班长严泾的一句“穿上这身军装,请从零开始”,开启了潘孔彬的军旅生涯。入伍第二年,潘孔彬成了全团唯一一名义务兵班长。那年,他还带领全班在集团军比武中夺得第一名。一次,在面临参加提干考核和出国执行任务的选择时,潘孔彬选择了执行任务,理由是关乎国家和军队的荣誉。
“义务兵服役期满时,儿子打电话同我商量,说先不回来上班,想留队继续干几年。”潘茂本欣喜地说,家人都支持他的想法,只要部队需要,当兵报效国家是应该的。
“饮水不忘思源,致富不忘国防。潘孔彬的事迹,体现了佛山人固有的尚武基因。”佛山军分区政委李玉林说,追溯历史可以看出,尚武精神早已渗透到佛山民众基因之中,像陈铁军等人的事迹对青年人影响很大。
改革开放以来,毗邻港澳的佛山迅猛崛起,凭借内生型经济顶住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社会发展在广东省内处于领先地位。南海区大沥镇武装部长何海明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开工厂、做生意,富裕起来一片人。
民富足而知礼节,民富足也知忧患。佛山市爱国拥军促进会会长刘谦强认为,从改革开放中“杀出一条血路”的佛山人,深深懂得个人发展离不开国家安定和强大,叫响了“发展不忘国防、致富更要拥军”口号,全民国防教育、征兵宣传等都搞得有声有色,佛山市还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禅城区张槎街道的老陆算了一笔账,每年有2万元的集体分红,加上其他各种经济收入,一个月少说有四五千元,啥都不缺啥也不愁。“可孩子们不一定懂得,这个幸福从哪里来?所以我常常跟儿子念叨,要学会珍惜,要有感恩之心。”
当兵就是保家卫国,当兵就是尽义务。儿子在老陆的教导下,坚定了参军报国的信念,连续3年报名应征。前两年都是因为体检不过关,所以去年他每天骑自行车锻炼身体。“我知道他很努力,不过今年已经超龄了,真的很可惜……”老陆摇头叹道。
好男儿志在四方,有梦想就有希望。2014年,刚刚从广州某大学毕业的王乾磊如愿当兵,家乡南海区桂城街道平西社区为他隆重送行。“外公当兵20多年,打过仗,他希望自己在部队好好锻炼,将来争取考上军校,留下来继续为国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