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成空某团团长李成民在邛崃机场塔台指挥直升机飞行。当日,芦山地震灾区迎来难得晴天,成空部队突击抢运投放救灾物资。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当然,在这个地方可能还会有更高的要求,比如说能不能实现最后一公里的精确到达,门对门的。比如说大型运输机,全国各地的救灾物资运抵灾区最近的机场,但大型运输机不可能在地震区降落,到不了震中,到达附近机场之后,下面的保障就需要靠车辆或者直升机又或者空投这样的一种方法。车辆速度慢,而且道路条件限制,空中的这一块能不能保证这些兵力、物资精确的到位,这就是所谓最后一公里的精确到达的问题。
这里需要一个很高的技术保障,比如说空投方面,是否具备精确空投的技术能力,直升机能不能在恶劣气候条件下、在恶劣的现场情况下能够把人员、物资送过来、降下去,精确到达需要到达的点,这需要很高的技术保障。实际上比起以往的救灾,这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离最后一公里精确到达这样的高要求来说,还略微有一些差距。这也应该是我们今后装备技术发展的方面需要关注的一些东西,比如说运输机的精确空投、直升机在恶劣条件下的运用,这是需要我们未来进一步发展的东西。
情报收集及信息传输
实际上,我们说既是磨刀石又是试金石,试金石需要我们发现问题,如果不发现问题的话,那么未来向什么方向发展,如何改进就无所适从了。所以,发现问题是一个好事情。
从这一次的抗震救灾中,比如说我们的技术的运用方面应该说是可圈可点的,这突出体现在信息的获取和传输上。我记得汶川地震的时候,震中的第一张照片是我的同事,新华社记者徐壮志拍下来的,他当时是趴在直升机的机门上用手中普通的卡片相机拍下来的。这一次我们看到,地震发生仅仅几个小时,我们就能够在网上看到无人机拍摄的震区照片,而且海军航空兵的遥感飞机,也及时传回了灾区的一些情况。这些都是很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