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食,世人称羡;一日三餐,餐餐美味。
在地球上煎炒烹炸都好办,在天上却不好保障。如何让航天员有胃口、吃出健康?
“变着花样吃,调着口味吃,换着风格吃。炒菜、甜点、咸的、辣的一应俱全,甚至根据女航天员的生理特点,我们还增加了补血食品。一是低脂食品,二是抗氧化食品,还有一些女性爱吃的东西。”
说起就餐,中国航天员中心环控生保研究室主任董文平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3名航天员中,景海鹏和刘旺来自山西,我们特意为他们准备了山西老陈醋。对于爱吃辣的女航天员刘洋,中心还为她准备了特制的辣椒酱。”
据介绍,由于飞行器的搭载能力大幅提高,饮食保障相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最大的亮点就是把中华饮食文化融入到航天员太空饮食中。
为满足航天员长期在太空生活的需要,中国航天员中心为航天员准备了五大类50多种菜品。除了传统的鱼香肉丝、宫保鸡丁、水煮鱼片等保留菜品外,他们还为航天员准备了精美的餐后甜点和补充能量的巧克力。
加工这些精美的菜肴,航天员需要使用位于飞船轨道舱中的“太空厨房”。说是“太空厨房”,其实只是放在轨道舱角落里的一个长、宽、高均不足30厘米的银白色容器。
“厨房”虽小,作用很大。据科研人员介绍,这个重量只有4.4公斤的厨房不仅小巧轻便,还能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加热不同包装的不同菜品,甚至包括一杯果汁、一袋纯净水……节能、安全、高效。
饭菜热好了,由于空间的失重环境,“煮熟的鸭子”也会“飞”走的,于是吃饭喝水在天上就成了一门地地道道的“技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