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任何事物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从上世纪60年代之初,学雷锋活动伴随着社会主义前进步伐一路走来,有过高歌猛进,也有过艰难曲折;有过如火如荼,也有过困境迷茫。尽管曾出现了“文革”期间的扭曲,改革开放初期的疑惑,甚至也有过社会杂音的非议,但是,雷锋未曾离开中国一步,中国的学雷锋活动一直在起起伏伏中顽强前行。
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无论学雷锋活动遇到什么阻力,在中华大地总有一种力量在涌动,在强烈而深情地呼唤弘扬雷锋精神的春天。这种力量就是党对为人民服务坚定的追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力倡导;这种力量就是紧紧地依靠人民对建设美好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
邓小平说,1975年我讲过“雷锋叔叔不在了”,“四人帮”对此大肆攻击、诬蔑,其实这不是我的话,是老百姓的话。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是长期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弘扬雷锋精神,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忧患意识。
当雷锋的精神鲜花在浓郁开放的时候,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阴霾依然在悄悄滋长,那些对垂危的生命冷漠、对食品安全漠视等现象也在不时出现,“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精神滑坡”“信仰危机”无时不在拷问着国人的道德底线……我们的社会是多么地需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
显然,这并不是也不可能是社会的全部!
换个视角看,面临诸多责难的中国社会,在民间涌动着强大的道德力量。从抗洪救灾到抗击雨雪冰冻灾害,从5·12汶川特大地震到奥运场馆和世博内外,在平凡生活中,那些抑制不住的“感动”汇成一汩汩清泉,荡涤着每个人心头的污泥浊水,那不断怒放的“最美”成为社会中最具流行的道德元素,那一批批“感动中国”的人物放射着崇高的光辉……
这就是我们对中国道德建设光明前途的信心所在!
让蕴含在民间的道德力量喷涌,并使之成为全社会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雷锋精神在经受考验,也面临着机遇。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提升道德水平,防治信仰危机,是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课题,也是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的着力点。
正如太阳也有黑子,但任何人都不会因此就否认太阳的光辉。我们不应该将发现美的眼睛都用来只盯着丑陋,不应该将能够发出悦耳歌声的声带只用来制造杂音。真善美需要我们去弘扬、去践行,更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宣扬;要善于发现社会的美好,以正面导向去激励社会大众高扬起理想的风帆。
学雷锋活动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过去的“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一时呼呼隆隆,长期冷冷清清”等程式化、简单化、模式化、突击化的活动不应该再在我们的现实中纠结。在学雷锋活动的方式上,应变“轰轰烈烈”为“春风化雨”,不把学习雷锋简单化、表面化、形式化,而把制度化、经常化的基因注入到弘扬雷锋精神的活动中,结合时代的特征,不断设计推出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新的载体、新的内涵、新的特色,光大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的说服力信服力,不仅取决于雷锋精神本身的时代魅力,而且取决于社会先进分子的率先垂范。“台上讲雷锋,台下搞歪风”,只能使学雷锋走向反面,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身体力行雷锋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全社会,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如列宁所言:一个行动往往胜过一打纲领。唯有“说得到做得到、不放空炮”,弘扬雷锋精神的先进性和广泛性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能把雷锋崇高思想道德逐步推广到全体人民中间去,并化为广大群众的行为准则。
当弘扬雷锋精神成为一种民族的常态、社会的常态和个人的常态,成为民族的习惯、社会的习惯、个人的习惯,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雷锋精神就能与人民生活融为一体,人们就能更多更长久感受雷锋精神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