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国防教育网>>热点
雷锋精神 永远与人民同行

      三

    一个22岁的青年,为什么能够成为令人敬仰的道德丰碑?

    雷锋的成长不是偶然的,读懂雷锋,就必须了解他经历的那个时代,体验他的内心情感。

    “解放”,是雷锋少年时代,最能使大多数人激动的字眼。饱尝饥饿和皮鞭伤痛的雷锋与被压迫在生活底层的人们一样,憧憬着一个理想的新社会:当官的不再是老爷,老百姓不再受欺压,小孩有学上,农民有田种,工人有工做,人人有饭吃……

    一个苦难孩子的憧憬或许是无法寻找的,但这个梦一般的理想却已在慢慢靠近雷锋:此时,远在西柏坡的共产党人的领袖毛泽东正和他的战友们规划着一个独立、自由、平等、友爱的新中国蓝图,而且,数以万计的共产党人正在为此浴血奋战。

    旧制度下,雷锋是不幸的。这棵9岁的幼苗经受了5位亲人被压迫致死的残酷打击,成了靠乞讨求生的苦难孤儿。

    新制度下,雷锋是幸运的。乡长送他上小学,县长教他当通信员,从戴上红领巾到走上工作岗位,身边处处有温暖。

    雷锋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认识了共产党。他发自内心地感慨:“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

    人生情感的体验,是思想和信仰形成的基石。雷锋把对党和新制度的感恩之心化作勤奋的学习和实践,他感受最深的是懂得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他经常问自己:“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

    今天,我们学习雷锋和弘扬雷锋精神,就应该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探根问源,弄清楚翻身做主人的雷锋和他用双手热烈拥抱的新中国是从哪里来的?共产党人奋斗的理想和雷锋在苦难中的梦幻是什么?

    “阶级”“压迫”,已经成为低频的字眼,但是,为民族解放和独立而英勇献身的先辈们的身影还依然那样鲜活,我们不应忘记过去,忘记就意味着背叛!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性演化中所透露的信息绝不是数学上概率统计那简单的数字,它蕴涵着一种必然、一种规律。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

来源: 解放军报  编辑: 田小静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