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国防教育网>>热点
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双语人才促边疆发展

  军民共建结硕果

  库尔勒以盛产香梨著称,被称为“梨城”。村民家家户户都种有香梨。每到香梨收获季节,正是学员们来实习的时候。他们成了实习家庭的得力帮手。

  看到吐尔逊园子里的香梨长得不算好,实习学员王晖运用上农大所学技术,剪掉了3棵梨树,搞起了嫁接。起初,吐尔逊不但不领情,还差点红了眼,心疼地说:“把枝枝都砍掉了,还怎么结果果?”令他想不到的是,两年后经过修剪的梨树结出的香梨又多、又大、又甜。尝到甜头的吐尔逊不但嫁接了自家所有梨树,还在全村推广嫁接技术。后来,吐尔逊的梨园被乡亲们称为“三棵树试验园”。

  据知,学院还指导学员通过举办讲座、开展培训、上门服务等方法,把先进实用的技术推广到棉花、葡萄等种植上,捐赠科普图书1万余册,举办讲座50余期,培训群众4000多人次。近年来,实习乡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8元,新增养殖、种植等专业户15个,有半数农户购买了私家车,家家户户盖起漂亮的砖瓦房。

  哈拉玉宫乡乡长牙生·买买提感慨道:“现在民族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文化活动多了,社会风尚正了,不但口袋鼓了,精神上也亮堂了。实习学员立了大功啊!”

  经过3个月朝夕相处,实习学员不仅提高了维吾尔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还深入了解了民族习俗、生活习惯和心理特点,为做好少数民族群众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员吴波毕业后,分到了某边防团工作。一次,部队外出驻训,一位牧民丢了4只羊,误以为是驻训官兵所为,于是带着十几个民族群众气势汹汹前来“讨说法”。这时,吴波的民族语言有了用武之地,他出面调解,稳定了牧民的情绪,并发动官兵找到走丢的小羊,及时化解了一场军民纠纷。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每一届学员在实习之前,内心都存有一些顾虑:维吾尔族家庭能接纳我这个汉族人吗?风俗习惯不同能生活到一起吗?

  然而,当他们踏进“家门”后,才发觉是自己多虑了。村民们给“兵儿子”打扫出干净的房间,取了维吾尔名字,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

  学员信涛杰刚到新家时,正好碰到穆斯林群众的“斋月”:每天日出到日落这段时间不能进厨房,不吃饭、不喝水。听到这个消息,小信心里打起“鼓”:“新疆的夏天白昼有十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能撑得住吗?”

  早上醒来发现天已大亮,“这下坏了,开始封斋了,早饭还没吃呢!”发愁之际,阿娜把两碗奶茶和馕饼放在桌上,说道:“虽然是斋月,但阿娜实在不忍心看着我们家巴郎子饿肚子,所以我天亮前就起来做好了今天的饭,快吃吧。”

  整整一个月,不管白天多忙、多累,阿娜都会早早起来给“兵儿子”们做好第二天的饭。

  日月交替,四季轮回,学员来了又走,但亲情却与日俱增。每年学员返校的时候,所有人都会经历这样的感人场景:“家人”们开着小轿车、拖拉机,骑着电动车、三轮车,满载奶茶、西瓜、馕饼等食物,早早集合在乡政府大院。阿塔与“兵儿子”相拥而泣,一遍遍叮嘱他常回“家”看看;阿娜在人群中不时踮起脚尖,泪水模糊糊了视线,可还想再多看一眼……

  记者来到热木吐拉·艾木东家里时,他正在收拾屋子,等待着今年这批实习学员的到来。他有两个女儿,目前都已出嫁。从2010年开始,他每年都会接待两位汉族学员。

  “他们在我家时,很注意言谈举止,尊重我们的风俗习惯。我的孩子有时还不听话呢,而他们拿我们当亲人一样。女儿出嫁时,他们还帮着操办婚礼,送礼物给我们。”艾木东说。他翻出一些照片,是他和学员们的合影。想念他们的时候,就看看,或者给他们打电话。

  说着,艾木东拿出手机,拨了一个号码。电话那头,是曾经在他家实习的学员常远方,正在高原上驻训。两人高兴地聊着别后的情景,就像一对亲父子。

  “为了学员,许多老乡改变了生活习惯,全方位配合学员实习。”学院政委袁汉军说,生活上融合、情感上融入、思想上融汇,使学员与维吾尔族老乡建立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编辑: 苏晓敏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