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国防教育网>>热点
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双语人才促边疆发展
实习学员帮助维吾族老乡采摘香梨。

    7月中旬,开斋节前夕,刚刚从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毕业的夏超,专程从格尔木的驻训点赶到库尔勒市哈拉玉宫乡维族村民纳曼·玉努斯家里,看望他的“阿塔、阿娜”(维语爸爸、妈妈之意)。一年前,夏超在这个家里进行了3个月的语言实习,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娱乐,彼此之前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从1998年开始,学院先后在库尔勒市哈拉玉宫乡、赛尔屯乡和上户镇等1镇3乡6村建立“语言教学实习基地”,每年组织学习维吾尔语专业的汉族学员住进少数民族群众家,进行3至6个月的语言实习。至今,参加过实习的620多名精通双语的汉族学员走向天山南北,成为边防执勤能手和军民纠纷调解员、军民关系协调员、双拥共建联络员,在新疆嵌入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维族老乡成为“编外教员”

  库尔勒市是维吾尔语中心方言区之一,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依托地域优势,坚持军民融合式办学,把三尺讲台搬进民族村院,组织学员走进维吾尔族家庭,在与民族群众互学互教中提高维吾尔语言能力水平,为边疆作战部队、屯垦部队、基层人武部建设发展培养懂指挥、知民情、善联络、精翻译的双语专业人才。

  “在老乡家里学习维语,有着天然浓厚的语言环境,维吾尔族老乡成为‘编外教员’,学员面对面地向他们学习维语知识,学唱维吾尔语歌曲,学跳维吾尔族舞蹈,学讲维吾尔语故事,提高了维语实际运用能力。通过这种‘嵌入式’双语教学模式,学员维吾尔语会话由能懂40%至50%,提高到60%到70%,语速每分钟提高到50至70个单词,有效提高了学员双语听、说、读、写、译应用能力。”院长桑军告诉记者。

  纳曼·玉努斯家大门口,挂着一块“拥军模范家庭”的牌匾,这是由民族干部学院和哈拉玉宫乡政府联合颁发的。58岁的玉努斯,上世纪70年代曾当过几年兵,对部队充满感情。这么多年来,共有14名汉族学生成为他的“巴郎子”(维语儿子之意)。

  由于玉努斯当过兵,对学员们的作风养成十分在意,从不允许他们偷懒松懈。按教学规定,学员每天都必须用维语写一篇日记,请户主批改。有一次,因为帮助老乡干农活实在太累了,夏超两天没有写日记。玉努斯知道后,严肃地批评了他。

  “我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他们来到我家,也把我们当作父母,还帮助我们干农活。去年我儿子车祸骨折,学员白记群不但捐给我500元钱,还帮忙照顾他,让我们很感动。”玉努斯对记者说,眼里含着热泪。

  看到这一幕,夏超赶紧给“阿塔”倒了一杯茶。1990年出生的夏超是浙江人,2008年读大学二年级时,选择到新疆当兵。起初在某陆航旅当机务兵,后来考到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学习语言。他用流利的维语介绍说,与课堂上的学习不同,进入维吾尔族家庭,有实际的语言环境,语言能力提高很快。更重要的是,与维吾尔族家庭建立起亲人般的感情,能够为民族团结做出自己的贡献。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编辑: 苏晓敏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