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岩窝沟看到,整个岩窝沟呈V型状,一边是峭壁,一边临悬崖,从公路俯瞰,沟底深邃幽暗达200米。在宽度不到5米的山路上,蜿蜒崎岖,公路旁边矗立的巨石、峭壁上,还遗留有当年的钢钎铁锤和深浅不一的凹痕。沟内一段道路上,30余米高的拦路巨石被从中间劈开,硬生生地在坚硬如铁的石壁上凿出一条公路。
比起山高路险的岩窝沟,海拔2800米的蓑衣岭是乐西路经过的最为艰险的路段,终年云雾弥漫,雨水滴落。据《乐西公路》专著编辑罗明刚介绍,由于此路段赶工期在冬季,气温低至零下十几度,工人们光着脚、吃不饱、住岩窝树棚,曾发生过一夜就冻饿病死200多人的惨状。工程竣工后,时任乐西公路施工总队长赵祖康书曾写“蓝缕开疆”纪念碑立于蓑衣岭,纪念死难民工。
“每次花三、四天走到蓑衣岭送粮,沿途都能看见尸体,不管是饿死、冻死、还是病死。”96岁的乐山双桥村村民王国升曾参与五洞桥的修建达半年之久,也帮忙运送粮食,当年20岁的他因是家中独子而被免于征兵。“当时连活着的人都没房住,死人怎么会有窝呢?”
在这条路上,20余万工人昼夜施工,抱着后方修路为抗战做贡献的精神,在一年半里抢出了这条抗战交通生命线。抗战胜利后,乐西公路不再具有战略意义,但仍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出行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今路好了,乐西公路很多地方也快荒废了。”王国升感叹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条“血肉筑成的抗战长路”正慢慢消失,但四川人民的抗战精神将永远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