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信”:寄达抗战胜利纪念日 _深圳国防教育网
当前位置: 深圳国防教育网>>热点
“鸡毛信”:寄达抗战胜利纪念日
 
 

放羊儿童海娃,是华山小说《鸡毛信》为红色经典贡献的令人难忘的少年英雄形象。

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要收取的最重要信件,也许应该是《鸡毛信》。连环画《鸡毛信》穿越65年时空,被持续阅读;印数超过400万册,被广泛传看;其红色经典属性,从精神到审美层面影响了新中国几代人。现在,《鸡毛信》正寄达一个特殊的日子——2015年9月3日。

(一)

一封信件,为什么要插上鸡毛?或者说,插上鸡毛的信件,会获得怎样的特质?鸡毛信现象,可以溯源至中国历史上的“羽檄”,的确与战事相关,是征调军队的文书。信函插上鸟羽以示紧急,汉唐均有记载。后世演绎为“羽书”,尤以清代多见,而鸟羽也渐替为鸡毛。我国现存唯一的鸡毛信实寄封,即出自70多年前的抗战时期,为河北省元氏县仙翁寨寄出,具有邮政史特殊意义。在互联网时代,送信的速度用“连夜火速”来形容,也许会被讥为“蜗牛速度”。但当时的冀中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艰苦卓绝,八路军连以下建制电台罕见、电话稀有。因此,徒步送信仍然是当时传递情报的主要方式。或许缘于历史传承,鸡毛信便成了紧急和重要信件的特殊标志。

一个送信的放羊儿童,怎么会影响新中国几代人?50、60乃至70后在儿时不知道“鸡毛信”的很少,缘于它进入了小学课本;“海娃今年十四岁。海娃放了六年羊。”知道这两句话的人更多,因为那是连环画《鸡毛信》第一页的配文。在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的儿童游戏和语汇中,鸡毛信已经成为“十万火急”的代名词。“一根鸡毛表示不得延误,两根鸡毛表示快步转送,三根鸡毛表示连夜火速转送。”这是连环画对鸡毛数量标识信件紧急、重要程度的解释。作品甚至把243幅中唯一的特写,给了海娃接受鸡毛信的画面。信件内容是:炮楼里的鬼子都进山抢粮了,前周庄只剩下几个“黑狗”(伪军)守着炮楼,建议三王峁指挥部的张连长带队伍去拔掉炮楼。那么,一个放羊儿童能够承接如此重要的任务吗?海娃可不是一般的放羊儿童,他是儿童团团长,负责“消息树”工作,放羊其表,放哨其里;他的爸爸则是游击队侦察员,鸡毛信即是他侦察所得的情报。连环画《鸡毛信》令人信服地表现了放羊儿童海娃与鬼子、伪军周旋时的机智勇敢;当然,也展示了他送信途中的粗心大意。机智勇敢和粗心大意相互交织,正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也是作品牵动读者情感与心智的地方。《鸡毛信》故事虽然单纯,情节却不简单,而是曲折起伏、跌宕有致,悬念一直维持到最后的高潮部分。要知道,一个14岁少年,超过一天一夜一口水没喝、一顿饭没吃、一会儿觉没睡,不停地爬山,不断地挨打,忍饥挨冻,担惊受怕,甚至与朝夕相伴的羊群生离死别,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小心翼翼地保护着鸡毛信,直至爬上山峰,中弹“挂彩”,被八路军战士救起,看见为自己包扎枪伤的张连长,才断断续续、颠三倒四地报出老绵羊尾巴下面拴着的鸡毛信。这时候,所有的小读者才真正松了一口气,知道海娃完成了任务,相信他是个小英雄!

来源: 中国国防报  编辑:  胡诗艺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