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腾冲之围》作者余戈在“年度十大好书阅读接力”
最后一场分享会上,为读者分享了自己的写作历程。
去年年底,一本厚达800多页的抗战史作品《1944:腾冲之围》席卷了包括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在内的十几项好书排行榜。一本抗战史作品为何能饱受青睐?1944年在腾冲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战争?4月25日下午,“年度十大好书阅读接力”最后一场分享会在深圳南山书城三楼主题活动区举行,该书的作者余戈为读者分享了自己的写作历程以及这场战役的历史意义。
滇西反攻是抗战的转折点
余戈现为《军营文化天地》杂志主编,偏爱从技术、战术、军人生存方式等军事文化视角,进行“微观战史”的写作。写军史最初的起源是2000年前后采访过樊建川等抗战文物大家,从而开始收藏抗日文物,随着收藏的逐步深入,余戈越来越感受到单纯的收藏实际上是对这些物品的浪费,应当深入研究,通过这些文物完成穿越,将其背后的历史、故事还原出来,才能发掘出它们的最大价值,余戈说:“用物的角度进入历史,有别于从书里看到的东西,于是就选了一段历史做研究。”
余戈选的是1944年的滇西缅北战役,当时在中国远征军的滇西反攻战场上,日军的防御体系有三个支撑点:松山、腾冲、龙陵。当时占据滇西的日军第56师团代号“龙兵团”。对于这三地之间的关系,被当时的部队称为“双头龙”:松山、腾冲是两个“龙头”,龙陵是“龙身”,并沿滇缅公路经芒市、遮放、畹町延伸至缅甸。远征军滇西反攻最后的战果,就是斩断了两个“龙头”,砸烂了一段“龙身”,最后日军拖着血肉模糊的“龙尾”退缩到缅甸去了。《1944:腾冲之围》是余戈继2009年《1944:松山战役笔记》之后“滇西抗战三部曲”的第二部,讲述的是远征军斩断第二个“龙头”——腾冲的惨烈战事。
腾冲反攻究竟有多大意义?一场只歼敌2100人的战争是否值得用如此大篇幅去书写?余戈承认,到现在还有台湾学者认为抗战时在西线浪费了很多兵力,但余戈认为,腾冲围城作战,首开城市攻坚战之先河,腾冲也因此成为中国在八年抗战中收复的第一座县城,这才拉开了整个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正是抗战的重要转折点,“战争不是以杀伤敌人的数量来决定,这场仗对中国历史具有深远影响。”
网格化标定历史
在《1944:腾冲之围》中,余戈延续了由其首倡的“微观战史”的研究写作方法。与一本书可以穷尽五千年战史的写法不同,“微观战史”可以用一本书甚至好几本书来写一场战事的前因后果,写具体的战役和战术安排,从对双方兵力、兵员成分、武器装备和战斗力的仔细研判,到对战场所在地域社会、人文、地理状况的必要交代,以及对战事进程中空间坐标、时间节点的网格化标注。这也要求写作者必须具备过硬的查找文献以及资料筛选能力。
在书中,余戈以海峡两岸和日本、美国的各种战斗详报、地方史志、新闻通讯、战地电文、“三亲者”回忆等材料为基础,囊括全部核心史料,从文献爬梳到田野调查,对敌我双方战史进行“互参”,严格的“史料批判”,战场时空的“网格化”标定,从帷幄绸缪到前沿战壕全方位“复盘”与“拼图”,并注重战术、技术运用并再现战场生存环境,真实还原70年前围绕滇西小镇腾冲收复战而展开的几乎所有战斗。
余戈说:“在查找资料写这段历史的时候,还原的不仅是史实,还原的还有人的面孔,抵达人的内心。这是我做研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