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强跨进座舱,一扭头,发现有个领导深情地看着他,脸上挂满泪水。雷强回忆说,从事试飞这么多年,雷强还是头一回见到有人在他飞行前掉泪。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气氛弥漫着整个机场,萦绕在每个人心头。
座舱盖一关闭,雷强的心里一下平静下来。他下定决心:就是缺胳膊少腿,也要把飞机给整回来!
起动、滑出、加速、拉杆,飞机在快速滑跑中昂起头来,呼啸着冲向蓝天……雷强有条不紊地做完各种试验动作。20分钟之后,一个灵巧的下滑,飞机宛若一个翩翩起舞的芭蕾演员,嘎然收起舞姿,轻盈地落在了跑道上。
一次划时代的首飞圆满划上了句号!
欢呼!拥抱!雀跃!停机坪上,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互相捶打着,紧紧拥抱,任凭泪水奔涌。雷强走下舷梯,已是泣不成声……
作为一种特别的荣誉,在国际上,试飞员一般首飞某型号飞机后,所有的后续科目就会交由其他试飞员,而试飞员也会得到一笔丰厚的报酬,足够一生享用。然而,作为中国的试飞员却总是一次次驾驶新机飞上蓝天。此后几年,雷强不仅在该新型战机飞行400多个架次,创造了10项记录,还成功处置数十起空中重大特情。
雷强说:“原因很简单,我热爱飞行,我愿意干一辈子试飞!”
歼-10成功首飞,填补了我国航空史30余项空白,使我国一跃成为能自主研制三代战机的国家,开创了三代战机研制中唯一没有摔过飞机的纪录,空军两个试飞部队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歼-10飞机项目行政总指挥刘高倬,用“里程碑”来形容歼-10飞机的研制成功对中国航空工业的意义。他说,歼-10的研制缩短了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实现了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的跨越。
铁翼鹏程,云天作证。60多年来,空军试飞员群体与航空科研人员携手攻艰,自主创新,先后完成一系列重大科研攻关任务,掌握了一大批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和部队战斗力的尖端技术。
1991年,因成功试飞我国第一架K-8V变稳飞机,汤连刚、李存宝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7年,因成功完成某型导弹系统研制试靶,空军某试飞部队集体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9年,因在某新型战机飞机和发动机工程研制定型试飞中作出重大贡献,张景亭、丁三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2012年,因成功完成枭龙飞机定型试飞,王文江、梁万俊荣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近年来,空军试飞员先后完成了歼-10、歼轰-7、某型发动机、空警-2000、空警-200等试飞任务,开创我国战机科研试飞新模式,标志着我国跻身于信息化、体系化发展航空装备的国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