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国防教育网>>热点
科学发展观“军事篇”的时代魅力——10年辉煌与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

    六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这样论述为政之道:“足兵,足食,民之信也。”千年智慧,今犹可鉴。

    富国强军、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百折不回的梦想和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事业和抱负。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党中央和胡主席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继承、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的战略思想,体现了新形势下党的历史任务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要求。

    富国强军,国之大略。如鹰之两翼、车之双轮,须臾不可割裂分弃。没有富国,衣食尚忧,难以强军;没有强军,国家失去安全樊篱,发展失去安全护佑,最终可能国将不国。大宋王朝富甲天下却屡遭欺凌直至亡国,为这一历史教训作了最惨痛、最深刻的注脚。

    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大国不等于强国,富国也不等于强国。怎样在发展与安全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与发力点?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始终是考验我们党战略智慧的重大问题。

    胡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一语中的: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从军民“结合”到军民“融合”,看似一字之变,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战略内涵。

    军民融合,打通市场与战场,将两个“场”的能量与需求,通过国家的意志、技术的规制以及战略的筹划聚合集成为一个统一的能量场、一个更大的共同体,实现了信息时代对国家力量的体系表达,为富国强军这一当代中国发展的最高目标,找到了一条又好又快的实现路径。

    当前,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与发展,使得军民两用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比率已达80%以上。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为军民融合提供了更加充沛有利的条件,利用国家经济社会资源为我军信息化建设节能增效、扩容增速,不但可能,而且可为;不仅时在必须,而且势在必行。

    富国强军搭台定音,军民融合大戏连连。迄今,我国军工科研生产能力已有三分之二转向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与军队签约的全国普通高校达117所,累计培养国防生约9万余人;全军已有60多万官兵的饮食保障、1500多个单位的商业服务、5200多个营区的物业管理实行了社会化保障。随着《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等法规政策的出台实施,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将越走越宽广。

来源: 解放军报  编辑: 王周梦昱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