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战场需求对接,才能开启科技创新之门”
截至目前的数据显示,历届获奖成果中,九成以上得到推广应用并产生巨大效益。
海军工程大学某研究室主任何琳带领团队,把攻关方向盯在海军舰艇减振降噪技术上,研制出既具有超强承载能力、又具有柔软刚度的舰用高性能隔振器,解决了大型隔振装置国内无隔振器可用的难题。
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始终把目光瞄准在攻克高原疾病这一世界难题上,创造了一个个世界医学奇迹,填补了一项项高原医学空白。连续16年,驻藏部队没有一名官兵因急性高原病死亡。
“与战场需求对接,才能开启科技创新之门。”装甲兵某研究所总工程师张兵志的目光,7年时间一直铆在“某型两栖装甲突击车论证与试验”课题上。这是我军一项开创性工程,张兵志和他的团队先后攻克了多项高难度试验,大幅提升了我军两栖作战能力。
空军工程大学教授黄长强的一项发明,让武器出动准备时间缩短为原来的48.5%,相当于让战机战斗力提高了一倍。黄长强还成功实现某型战机武器加装国产化,仅此一项,就节省下了数亿元训练装备经费。
“军是鱼,民是水,军民融合产生更大科研效益”
从历届获奖群体和获奖成果中还可以发现,军民通用、横跨军地的科研项目是夺目亮点。
汶川地震发生后,部队所携带的电子和普通纸质地图在夜间救援时受到很大限制。兰州军区某测绘信息中心主任王明孝萌生了制作夜光地图的想法。当他看到报纸上一则新型夜光材料问世的消息后,立即找到发明者、兰州大学王育华教授。紧接着,他又联合总参某测绘研究所等单位,通过军地联合攻关,一种通过吸收热量或可见光储能的新型夜光地图很快问世。
去年2月28日,我国首条全长约10.2公里,中低速磁浮交通示范运营线——北京S1线建设启动。我国成为世界上继日本之后第二个拥有中低速磁浮交通运营线的国家。
“‘军民鱼水情’的比喻也可运用于科研领域。军是鱼,民是水,军民融合才能产生更大的科研效益。”谈起这项成果,国防科技大学科研工作者将成就归功于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自主创新之路。10年前,国防科技大学就与国内航空、铁路、汽车等相关领域最具优势的17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攻关,推进中低速磁浮交通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军民融合带来双赢格局,军地双方实现了所有设备国产化,共获得授权专利36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