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14时42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组合体在太空中偏航180度,从交会对接的正飞状态进入倒飞姿态,建立撤离姿态,为航天员首次手控撤离做好准备。
据介绍,与神舟八号任务不同,这次组合体转倒飞,目的是满足航天员在阳照区进行手控撤离的需要,为飞船顺利返回做好准备。
据了解,6月28日,神舟九号航天员将进行首次手控撤离,与“相拥”数天的天宫一号告别。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吴斌今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神舟九号飞船返回地面需要经历4个阶段,目前着陆场系统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据介绍,这4个阶段是:一是制动飞行阶段,飞船在太空中运行最后一圈时,地面测控部门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飞船随即调整姿态进入返回轨道;二是自由滑行阶段,飞船以无动力飞行状态自由下降,当高度降至距离地面140公里处时,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推进舱在穿越大气层时烧毁,返回舱继续下降;三是再入大气层阶段,飞船进入大气层时,飞船表面和大气层摩擦产生巨大热量,在飞船表面形成“黑障”,使飞船240秒内与地面失去联系;四是着陆阶段,当返回舱距离地面约10公里时,伞舱盖打开,并连续完成拉开引导伞、减速伞、主伞等动作,距离地面1.2米时,4台反推发动机点火,使飞船返回舱以每秒1至2米的速度着陆。
“神舟九号任务对主着陆场职能进行了优化,新增加了医疗救护直升机,配备了先进的便携式野战急救装备,能够做小型手术,返回过程中航天员一旦出现伤病情,能够马上进行处理。”吴斌介绍,“与神舟八号任务相比,搜救装备进行了一系列更新升级,在通信直升机的旋翼下,安装了中继卫星通信终端,对搜救部队通信接口进行了统一的技术改造,使语音传输可靠性更高、灵活性更强,增加了新的摄像设备,拍摄的图像更加清晰稳定。”
6月26日22时,刘洋在天宫一号开始值守第二个大夜班。忙完飞行器照料管理、与地面通话等工作后,她利用值夜班间隙,展示了一段“中国功夫”。
固定双脚,简单热身,凝神静气,开始锻炼……刘洋展示的“中国功夫”,是一套太极拳。太极讲究身、形、意,强调阴阳平衡,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刘洋的动作柔和自然。
这套太极拳法不是刘洋的独创,而是中国航天员中心体质训练教员专门为神舟九号任务设计的,整套动作对身体平衡、姿态控制和心理调节非常有益,同时还可锻炼身体多个部位的肌肉。
在“天宫”展示中国功夫,这也是刘洋和教员仝飞舟的一个约定。仝飞舟不仅是刘洋的体质训练教员,还担当着航天员陪护岗的任务。6月16日,神舟九号航天员出征那天,就是仝飞舟护送刘洋登上发射塔架进入飞船返回舱,踏上飞天之路的。
仝飞舟对记者说:“刘洋在太空打太极拳,主要目的是调整呼吸、放松身心、舒展筋骨,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太极拳是中国传统运动项目,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