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国防教育网>>国防要闻>>今日中国
中国导弹部队顺利完成三次装备更新

  信息化模拟系统推动装备三次转型

  在“常规导弹第一旅”发射二营的荣誉室里,静静地躺着该旅首发导弹的残骸。这些斑驳、扭曲的螺丝、电缆早已失去了实际效用,但他们所承载过的历史使命无时不刻地让人沉湎于首发导弹劈空而出时的欣喜和气概。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一枚绿色信号弹腾空,一枚乳白色的导弹喷薄而起,划破长空,直刺苍穹。这枚导弹的成功发射不仅是这支部队的“开门红”,也开启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核常兼备、双重威慑”的新纪元。

资料图:夜下砺剑。

  从此,每成功发射一枚导弹,发射该枚导弹的发射车就会被镶上一颗闪闪的红星。随着颗颗红星的闪耀,这支部队的武器装备也经历了三次整体更新。第一次接手新装备耗时2年;第二次装备转型用了1年半;第三次装备转型到全部形成战斗力,仅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

  作为我军一支长期担负高戒备值班任务的应急作战部队,任务的紧迫性要求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形成人和装备的最佳结合。而要达到二者的水乳交融,转型是这支部队必须要主动做出的必要调整。

  装备转型、技术转型、观念转型……从机械化意识到信息化观念,从单一的作战模式到多要素合成训练,一路走来,作为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前沿部队,这个旅战斗力建设的每一次飞跃,都凝聚着“转型”的巨大推动力。

  2009年夏天,一场信息化条件下合成战术演练在该旅悄然拉开序幕。与通常的演练不同的是,这次演练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训练场上没有看到一台车辆、装备,官兵的手指在计算机智能模拟系统上飞个不停,通信、驾驶、控制、瞄准等8个专业同时在该旅的模拟训练中心展开。

  “我们的新装备从列装到形成战斗力所需时间为什么那么短?因为我们依靠的是信息化条件下的模拟系统。在军事训练从机械化条件向信息化条件转变的大趋势下,利用网络和模拟系统在一个‘虚拟’的作战环境下演练是未来的方向和潮流。”旅长谈卫红说。

来源: 本网综合  编辑: 汤文芳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