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6日,暴雨过后一名科考队员在飞行甲板上散步。

6月6日,大副蓝明华在驾驶室里指挥水手操控航向。
综合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 6月6日下午6时许,前往太平洋执行大洋27航次科考任务的“海洋六号”科学考察船,经过近32个小时的艰苦航行,及时地避开了台风“玛娃”尾部和受南海西南季风影响形成的大风、暴雨和巨浪区域,正在穿过海况相对平稳的巴林塘海峡,预计6月11日到达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目标工作区。
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6日在“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说资源话南海”活动中表示,我国大型科考船“海洋六号”今年将对南海可燃冰进行专项调查,明年有望打钻取样。
“目前我们掌握的条件比较有利的区域是在大陆架附近,如神狐海域。最终选在哪个区域取样还需研究。国外一些顶级科学家也可能应邀参与合作。”张洪涛说。我国曾于2007年在南海发现可燃冰,但储量、分布、厚度等尚不明确。一些报道中出现的数据大多是通过地球物理复杂公式推算出来的。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海洋地学研究中心主任方念乔表示,南海是一个比较大的边缘海,构造比较复杂。前景非常被看好,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目前看来,南海南部的油气比北部的油气发育程度好,北部略显“单调”。
“南海既有陆架海性质,也有深海大洋性质,物质极其丰富,是国内外科学家研究的热点。深海科研需要仪器设备耐高压耐低温,尤其对传感器精度要求非常高。深度越深,技术含量就越高,相应研发成本也就越高。”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田纪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