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国防教育网>>热点
中国航天又现重大突破 卫星侦察变轨能力大增

    一个算法挽救一台武器装备

    2008年,某型号装备在演示验证中,目标测量数据出现严重误差,使该型号装备研制陷入困境。

    提起“数据”这个词,研制单位立即想到了该院数据分析技术创新团队。求援电话打过去,3名教授犹如战士接到了出征的命令,立即动身赶赴试验现场。

    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国内研究单位攻关十余年未能取得突破,国际上也没有现成方法可供参考。

    专家们深知,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装备研制人员多年攻关的成果将功亏一篑。3名数学专家在条件艰苦的试验场安营扎寨,心无旁骛开始攻关。

    60多个日日夜夜,经历数不清的挫折和失败,他们终于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锁定了影响目标测量预报的关键参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新的算法,彻底解决了数据预报误差问题,让这台武器装备获得“新生”。

中国卫星变轨技术不断精进

    一个软件将定轨精度提高一个量级

    分布式卫星的定轨精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空间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定轨精度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

    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国组织多领域专家经过10余年联合攻关,各分系统有关定轨精度的技术指标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当总体单位将各分系统“组合”起来进行整体试验时,却出现了令专家们惊诧的结果:精度与当初的设计要求相差甚远。

    问题出在哪里?参与联合攻关的该校理学院一位年轻博士突生灵感。经过连续几天的试验数据分析,他隐隐约约地发现:精度误差随着时间呈一定规律性变化。

    他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立即着手进行数据误差分析,并将时间处理程序嵌入到一个相关软件中,经过实验验证后,再用这个改进后的软件进行有关数据处理时,精度完全达到要求。

    研制单位大喜过望,按照他改造的这个软件,用来校准卫星时钟精度和进行卫星轨道参数处理,难题迎刃而解,精度被提升了一个量级。

来源: 解放军报  编辑: 刘雅琼
首页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