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国防教育网>>热点
感受维和:136公里,穿越热带雨林
现地分析路况

    感受维和:136公里,穿越热带雨林

    ——中国第十三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工兵大队紧急勘查绥德鲁至渔镇方向道路

新华网消息(桂楷东)“01, 01,收到请回答?车辆编队完毕是否出发请指示?”“出发!”……蒙罗维亚时间3月31日凌晨五点,夜黑如墨,万籁寂静。突然,一阵刺耳的发动机轰鸣声打破了原本寂静的中国工兵营区,根据联利团(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下达的任务要求,中国工兵分队将于近期组织部队进行道路施工,为了尽快拿出最优施工方案,大队长王虎带领作战参谋和施工骨干,提前对绥德鲁至渔镇方向的道路进行勘察取证。笔者随队全程体验了这次道路勘察,沿途迷人的热带风光和泥泞不堪的道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都说王大队长是个特别细心的人,果然名不虚传。为了确保车辆行驶安全,车队刚行驶到营门口,他便特意提出两项要求:司机和带车干部必须系好安全带;天亮之前车辆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迈。就这样车队像萤火虫一般缓缓地驶出了营区,消失在丛林深处。由于车队一直在黑夜中前行,为了尽量不打扰沿途居民休息,车队行驶过程中司机也尽量减少了鸣笛次数。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之后,天边终于露出了大家期待已久的“鱼肚白”,初涉原始森林有点像一种探险,盘根错节的大树、从天而降的藤条,加上飞禽走兽的叫声,一切都充满着神秘莫测。

丛林深处,开始出现了一些稀稀落落的村庄和部落小镇。散落在道路两旁废弃的车辆和布满弹孔的水罐告诉人们,这里曾经遭受过战争阴霾的笼罩。车队到达的第一个镇叫约翰戴维斯镇,随行的作战参谋谢永生是第二次执行维和任务,他告诉大家要做好准备,从这里开始道路将异常崎岖。话音刚落,笔者乘坐的特拉卡突然遇到一段布满大坑的泥泞路,跌跌撞撞,时而飞跃,时而下沉。为了收集路况资料,车队靠边停留,开始勘察受损路段,拍摄路况资料,测量水坑大小,记录受损路况数据。

野外午餐短暂停留后,车队继续前行,由于路况越来越差,车辆好几次深陷熄火,路边不时的出现抛锚和趴窝的地方车辆。当行至一片竹林地段时,一辆满载货物的桔黄色卡车陷入了一个一米多深的水坑中,司机和助理站在路中间不停地向我们呼喊挥手,“We need your help.(我们需要你们的帮助)”,看着满脸焦急的货车司机,王大队长决定向他们提供帮助,警戒哨兵一前一后迅速就位,准备就绪后所有勘察队员跳入水坑开始推车,“一、二、三,起!”可任凭大家使出浑身解数,被困货车像长了根的灌木丝毫不动,这可怎么办?这时,运输车司机找来了钢丝绳与被困货车首尾相连接,最终在运输车强劲的牵引下,只听见“突突突……”一阵沉闷的发动机轰鸣声,被困货车一点点挪出了水坑。获得帮助的货车司机,兴奋的竖起大拇指,不停的说“Chinese good!”。解救出被困货车后,车队继续前行,可是大家的心里又多了一份惆怅,因为现在是旱季,路况就这样糟糕,要是雨季到来该怎么办?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连手机信号也没有的丛林深处,很难想象要是车子半路抛了锚,那种“叫求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场景是多么窘困。

沿路小镇的名字多是以国外援助的方式命名的,比如说曼镇,就与美国的一家援助机构有关系,曼镇也寓意着希望这里像美国曼城一样繁华,还有PUTU据说是以某个人或组织命名的。一路走走停停,越是往丛林深处行驶,道路越是狭窄,路况越是让人担忧。136公里整整跑了八个小时,随行翻译杨焕昌指着路边的指示牌告诉大家,已经到达终点渔镇了,继续前行将到达邻国科特迪瓦边境。

为了节省时间,尽快返回大本营,大家的午饭是在马路边一棵大树下吃的,看着大家用手撕着提前准备好的烧饼,嘴里嚼着咸菜,笔者想起了部队野营拉练、远程机动时的场景。

这一路走来笔者始终心存疑惑,“那些像搓衣板一样的道路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车队往回返时,经验丰富的王大队长告诉了我答案:利比里亚的道路多是由含沙、石、土于一体构成的,由于达不到黏性程度,加上天气炎热、雨水冲刷,车辆行驶碾压较多后便形成了像搓衣板一样的道路,类似这样的路况在我国的内蒙古草原经常见到。

晚上7点,车队返回大本营,颠簸了一整天的勘察队员终于可以休息了。解散之前王大队长又一次下令:明天早晨五点出发,勘察另一条托镇76公里道路,大家做好准备……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刘雅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