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国防教育网>>兵器天地
俄罗斯超级秘密武器

    俄罗斯于1998年12月首批部署了井基白杨-M导弹。1999年12月俄罗斯部署了第2批白杨-M导弹。第1个白杨-M导弹团建立时,俄罗斯国防部长伊戈尔·谢尔盖耶夫亲自参加了该团的建团仪式。根据START-Ⅱ条约,俄罗斯可部署300枚白杨-M机动式导弹。俄罗斯计划从2000年起,每年部署35~40枚,在今后10年内至少需要270枚。在俄罗斯议会批准START-Ⅱ条约之后,它将取代SS-18、SS-19、SS-24分导式多弹头洲际导弹,成为确保国家安全的战略武器的骨干力量。俄罗斯称“白杨-M导弹将是21世纪头30年内保持世界稳定的战略核武器”。

  俄罗斯国防部曾准备装备约700枚白杨-M导弹,在前苏联时期沃特金斯克机械制造厂生产SS-25导弹年生产率最高达到60~80枚,按这样的生产率,到2010年俄罗斯有可能装备700枚白杨-M导弹。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计划到2010年装备400~500枚白杨-M导弹,即从1998~2001年每年部署2~3个白杨-M导弹团,2001年以后提高到每年部署3~4个白杨-M导弹团,每一个导弹团装备10枚白杨-M导弹。这一计划要求2010年以前白杨-M导弹的年平均生产率要超过30枚。根据1991~1995年SS-25导弹的部署数量分析,SS-25导弹近几年的平均生产率为每年11枚。而且,俄罗斯国家杜马经济政治委员会主席说,2005年以前的白杨-M导弹年生产率只能达到10~15枚。这意味着到2005年俄罗斯最多只能装备120枚白杨-M导弹,而2005年以后即使达到每年生产40枚的水平,2010年白杨-M导弹的装备数量也将只有约320枚。

  塔曼导弹师此次装 备的2枚单弹头式“白杨”-M导弹,只是该师计划中一个团应配备10枚数量中的1/5。俄方也通报了这两部发射井的地理坐标:北纬51度48分,东经45度39分;第二部发射井的地理座标是北纬51度45分,东经45度41分。在此之前,塔曼师装备有100多枚PC-22(SS-24)型和PC-18(SS-19)型战略导弹。 塔曼导弹师位于俄罗斯萨拉夫州,离萨拉托市仅20多千米的距离。在这里的地下储存着巨大的能量,并且已进行核战备值班30多年。该师为红旗导弹师,曾获得过苏联“十月革命”60周年勋章,前身是歼击航空兵师,出过30多位苏联英雄,现任师长为尤里·卡维林少将。卡维林少将生于1956年4月24日,1974年开始服役,毕业于捷尔任斯基学院(现彼得大帝军事学院)指挥系。

  在首批装备的2枚“白杨”-M导弹中,第1枚为教学训练弹,用于战勒人员的训练,以便充分掌握这一新型武器的使用技巧。所谓训练弹就是除战斗部和固体燃料外,其它组件和设备齐全,所缺设备和组件都配备有模仿器并用相应的重物予以配平,在重量上与实弹别无二致,在教学训练时可演练发射准备到实弹发射的全过程。第2枚为正式列装导弹,但没有安装上战斗部,专家们解释导弹上未配备战斗部的原因是“白杨”-M导弹系统仍处于试验阶段,并没有完全正式定型,首次装备部队进行试验性战备也是研制和训练的重要环节之一。只有完成了全部试验工作之后,导弹上才能安装上真正的战斗部。现在用于“白杨”-M导弹的核弹头正存放在国防部的特种仓库中,处于随时待命状态。

  俄罗斯军方表示,“白杨”-M导弹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飞行技术性能,比国外同类型导弹先进5-6年时间,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防空武器无法将其击落。俄罗斯武装力量将携带“白杨”—M导弹系统进入21世纪。

  白杨-M导弹从1994年12月20日开始进行飞行试验,到1997年7月8日共成功地进行了4次飞行试验。由于急于部署和研制经费紧缺等原因,白杨-M导弹在成功进行4次飞行试验后,地下井发射型的首批2枚导弹于1997年12月24日开始部署在位于乌拉尔南部的塔吉谢沃导弹基地。1998年10月和12月又进行了两次白杨-M导弹的飞行试验,第5次试验发射后不久导弹就爆炸了,第6次试验成功。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称第5次试验为

  发射自毁爆炸,第6次为正式装备前的最后鉴定试验。表2为白杨-M导弹的飞行试验情况。

  1999年12月14日11时5分(莫斯科时间),白杨-M又一次进行了发射试验。从俄罗斯北部阿尔汉格尔斯克州的普列谢茨克试验基地发射成功。当时,俄罗斯总理普京观看了这次发射,显示俄罗斯对该武器的高度重视。   2000年2月9日12时59分(莫斯科时间),一枚白杨-M导弹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州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这枚白杨-M导弹飞行约8 000 km后,准确击中俄罗斯东部勘察加半岛上的预定目标。

来源: 千龙军事  编辑: 田小静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