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国防教育网>兵器图说>空军>

空军某预备役场站探索提升多机种保障能力纪实

来源:国防报发布时间:2017-03-30 11:01 星期四

在适应需求中改革保障模式

在一次飞行保障过程中,一辆机动导航车在拉动中供电系统发生故障,场站维修人员多次抢修未果,只得向兄弟部队借装保障飞机转场。

装备故障影响到飞行保障,场站及时总结教训:随着信息装备的大量配备,装备维修难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部队保障能力提升的瓶颈。

在全面检查梳理中,场站找出了部队存在的装备不成体系、装备维修人才严重缺乏、装备返场修复程序复杂等一系列问题。

“按照现在的装备维修保障模式,这些问题场站自身根本无法解决,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建立一种新的保障模式。”场站政委王长江说。

随后,他们展开探索,抽调运输、油料、通信等专业修理骨干成立场站装备维修中心,借助地方电信、修理、加工等企业优势资源,构建了一支器材配备先进、维修技能精湛的保障队伍;多方协调地方相关部门,建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协同”的联动机制,制订了覆盖通装、专装和后装的维修保障方案,确保故障装备维修快速高效;研发装备故障视讯综合诊断系统,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装备维修疑难问题网上咨询、案例共享,提高了装备维修信息化水平。

据统计,场站建立军地一体化维修模式以来,利用地方企业培养装备维修人才80余名,应急抢修保障装备30余台,节约维修经费10余万元,发挥了良好的军事和社会效益。

“部队发展总会碰到‘绊脚石’,战斗力提升难免遇到‘拦路虎’。”王长江说,“改革求突破,创新求发展,是我们这支部队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主题,也是我们投身强军实践的不懈追求。”

近年来,他们结合部队保障设施布局和任务特点,集智研究,大胆创新,探索形成了立足单机掩蔽库区集中保障、多点间机动保障的“一区多点”保障模式,改变分专业保障为按职能模块化保障,由“分散”向“集成”转变、由“条块”向“系统”转变、由“固点”向“强网”转变,提高了模块化编组和合成化使用水平,不仅缩短了战机起航和再次出动的准备时间,实现快速反应、快速保障,还能够不间断地监控保障过程中装备质量、人员活动和法规落实情况,确保了飞行保障安全。

记者从王长江的介绍中得知,这种创新模式不仅得到了上级认可,获得南京军区空军军事后勤理论研究成果部队组一等奖,还经受了6批驻训部队保障任务的检验,显现出良好的保障效益。

编辑:蔡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