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国防教育网>兵器图说>空军>

空军某预备役场站探索提升多机种保障能力纪实

来源:国防报发布时间:2017-03-30 11:01 星期四

空军某预备役场站官兵为战机运送导弹。 熊华明摄

初秋时节,东南某机场,早上5时40分,刚刚跃出地平线的太阳,散发出淡淡的金色光芒,给机场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锦装。

空军某预备役场站场务连连长曲鹏带领官兵早早就进入机场,驾驶跑道清扫车对主跑道进行吹扫,他们干得格外认真。

作为空军新时期首批成立的预备役部队,他们始终紧盯未来战场,抓战备、抓训练,部队建设创下了多项骄人成绩,形成了歼击机、强击机、直升机等多个机种作战保障能力,先后圆满完成上级组织的系列演习演练任务,顺利保障飞机校飞、转场、训练上百场次。

在统筹规划中推进一体化建设

该预备役场站从组建伊始就与众不同。

为了防止部队建设平战分离、建用脱节,根据形势任务需要,上级赋予该预备役场站担负某型飞机保障任务,用任务牵引部队平战一体化建设。

在上级组织的一次作战会议上,场站领导如实汇报了部队战场设施破旧不全、无法遂行保障任务的现实情况。

前来调研的上级首长决定去部队看看。一圈转下来后,调研组找来机关各业务部门的负责同志,将制约场站作战能力生成的6个战备建设难题逐一予以明确。在上级机关的大力支持下,场站请领保障装备数千台(套),全力恢复和拓展机场保障功能。

场站专业岗位多、技术含量高、人才培养周期长,如何才能做到编组出战斗力?

场站党委改变了“就地就近”的传统编组方式,把专业对口放在第一位。对于航材四站、军械弹药等地方没有对应单位的专业,主要从空军部队转业退伍的人员中抽编。特别是注重将驻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行业的科技人才编入部队。

站在外场翻修一新的指挥塔台上,看着机场上战机穿梭。场站站长汪成介绍,部队的变化,一方面在于场站从一开始就被上级纳入整体作战力量体系进行考虑,与现役部队统筹规划、一体化同步推进;另一方面在于全体官兵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每一分经费都花在刀刃上,全部用在建设上。

在遂行任务中历练保障精兵

这是场站担负驻训分队飞行保障现场的一幕。

一架战机对正跑道准备起飞时,坐在塔台调度员位置上的预备役上尉许徐敏示意指挥员暂停下达起飞命令。

当许徐敏发现一架民航班机的降落航路可能与战机起飞有冲突时,他迅速通过直通电话,与这架航班进行了沟通协调。确定可以安全放飞时,他才向指挥员竖起了大拇指,指挥员立即下达了起飞命令。

许徐敏毕业于中国民航大学交通管制专业,在驻地附近某民航机场指挥中心工作。这是个军民两用机场,担任民航塔台调度员的许徐敏,不仅了解航空兵部队的飞行指挥程序,还熟悉军民航防相撞措施和空中特情处置预案。

为了在保障过程中快速高效地处理好军民航冲突问题,场站与驻训部队领导商量决定,让许徐敏进入指挥塔台协助飞行指挥员,随时调度与飞行训练冲突的民航班机。

塔台是航空兵部队组织飞行训练的指挥中枢,在塔台上为一名预备役人员设置席位,迈开了场站在飞行保障中练兵用兵的步伐。

“我们把预备役官兵补充到不同的保障岗位,不但解决了部队编制现役人员少造成的保障力量不足问题,而且结合保障完成了预备役官兵年度训练任务。在训中用、在用中训,既提高了训练的针对性、实用性,又让保障变成最有效的训练抓手。”汪成说这话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在适应需求中改革保障模式

在一次飞行保障过程中,一辆机动导航车在拉动中供电系统发生故障,场站维修人员多次抢修未果,只得向兄弟部队借装保障飞机转场。

装备故障影响到飞行保障,场站及时总结教训:随着信息装备的大量配备,装备维修难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部队保障能力提升的瓶颈。

在全面检查梳理中,场站找出了部队存在的装备不成体系、装备维修人才严重缺乏、装备返场修复程序复杂等一系列问题。

“按照现在的装备维修保障模式,这些问题场站自身根本无法解决,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建立一种新的保障模式。”场站政委王长江说。

随后,他们展开探索,抽调运输、油料、通信等专业修理骨干成立场站装备维修中心,借助地方电信、修理、加工等企业优势资源,构建了一支器材配备先进、维修技能精湛的保障队伍;多方协调地方相关部门,建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协同”的联动机制,制订了覆盖通装、专装和后装的维修保障方案,确保故障装备维修快速高效;研发装备故障视讯综合诊断系统,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装备维修疑难问题网上咨询、案例共享,提高了装备维修信息化水平。

据统计,场站建立军地一体化维修模式以来,利用地方企业培养装备维修人才80余名,应急抢修保障装备30余台,节约维修经费10余万元,发挥了良好的军事和社会效益。

“部队发展总会碰到‘绊脚石’,战斗力提升难免遇到‘拦路虎’。”王长江说,“改革求突破,创新求发展,是我们这支部队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主题,也是我们投身强军实践的不懈追求。”

近年来,他们结合部队保障设施布局和任务特点,集智研究,大胆创新,探索形成了立足单机掩蔽库区集中保障、多点间机动保障的“一区多点”保障模式,改变分专业保障为按职能模块化保障,由“分散”向“集成”转变、由“条块”向“系统”转变、由“固点”向“强网”转变,提高了模块化编组和合成化使用水平,不仅缩短了战机起航和再次出动的准备时间,实现快速反应、快速保障,还能够不间断地监控保障过程中装备质量、人员活动和法规落实情况,确保了飞行保障安全。

记者从王长江的介绍中得知,这种创新模式不仅得到了上级认可,获得南京军区空军军事后勤理论研究成果部队组一等奖,还经受了6批驻训部队保障任务的检验,显现出良好的保障效益。

编辑:蔡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