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国防教育网>>热点
神舟十号发射前险情:北斗系统被不明信号干扰

 

破解信息化战争的“阿喀琉斯之踵”

“电磁频谱是一种支持机动作战、分散作战和高强度作战的战略资源。”61岁的高级工程师肖凯宁介绍说。这位仿真室的元老两鬓斑白,精神矍铄,说起话来中气十足。“未来信息化作战,谁赢得了制电磁权,谁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但电磁频谱也是一把双刃剑。“电磁频谱具有空间域、时间域、频率域的三维特性。”肖凯宁解释说,“当多种用频武器装备密集部署时,三域重叠容易导致电磁通道‘撞车打架’,使装备产生自扰、互扰。”

这种自扰、互扰不仅会使战斗力大打折扣,而且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肖凯宁的办公桌和书柜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专业书籍,其中一本《现代战场复杂电磁环境》记录着这样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战例。

1967年,美军“福莱斯特”航母上的舰载战机受该舰雷达波束照射干扰,飞机悬挂的空地火箭弹意外点火发射,引发一场连锁爆炸,酿成134人丧生、64人重伤、21架飞机损毁的惨剧。

1982年,英阿马岛之战,号称英军海战防空利器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因为卫星通信和雷达系统存在用频冲突,无法同时工作,造成雷达不能全时段预警探测,被阿根廷飞行员用两枚“飞鱼”导弹一举击沉。

“用频武器装备自扰互扰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必将成为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阿喀琉斯之踵’。”肖凯宁攥着拳头说,“作为频管人,我们决不能让这样的惨剧发生在我军身上。”

本世纪初,发生在演习场上的两件事让肖凯宁印象深刻。某次演习,上午战斗机起飞时总是受到干扰,等肖凯宁团队下午从外地赶到时,演习早就结束了。还有一次,干扰只发生在演习部队集结期间,他判断是部队使用的电磁频谱产生了冲突。“但部队一走,产生干扰的电磁环境就发生改变,根本没法找原因”。

这两件事让这位频谱领域的专家意识到,“战场的频谱管理必须要在战前解决”。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如何预先发现体系化作战中可能存在的用频冲突。

肖凯宁对世界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研究世界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时发现,西方军事强国在战前就已经采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手段,对战争进程包括战场用频情况进行反复推演,有效确保了战时各种用频装备有机兼容、高效运转。

而当时,我军对信息化作战条件下武器装备作战用频推演,既没有可靠的技术手段,更没有具体的实践经验。也是从这时起,肖凯宁下定决心,要把仿真技术和电磁频谱管理结合起来,一步步破解信息化战争的“阿喀琉斯之踵”。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编辑: 苏晓敏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