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国防教育网>>热点
忠诚的力量
——深圳某预备役高炮团10年建设发展纪实

忠诚创新之“源”

强军兴军的事业是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干出来的,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打拼出来的。作为植根于特区热土的特区团队,该团拒绝“守摊子”、“花架子”、“熬日子”,而是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善抓机遇,成为全军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从2008年开始,团党委借助深圳经济特区信息化资源、人才、技术的优势,大抓信息化建设,提出“五年一个阶段统一筹划顶层设计,每年突出一个攻关课题完成一个升级改造建设项目”的工作思路。7年来,他们成体系建成野战指挥方舱,拓展侦察预警、作战指挥、火力控制等信息作战手段,实现了作战要素与作战单位的融合,多次出色完成总部、军区赋予的重大演训任务和信息化军事训练试点。

团党委深知特区在军民深度融合上大有作为,如果因循守旧就会错失良机。2010年,深圳某高新企业研制出一台智能烹饪机器人,能在10分钟内烹制出重达10公斤的美味菜肴。团领导主动找到这家企业,提出对烹饪机器人进行野战化改造的建议。很快,一台车载“机器人厨师”交付使用,既减少了炊事保障人员,又大大提升了野战条件下炊事保障能力。

融合提升战斗力。10年间,团队先后向地方有关部门和企业提出40多项军民融合需求,既有装备革新、基础设施建设等“硬需求”,也有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等“软需求”,有的被地方政府纳入经济社会建设整体规划,有的则通过与地方科研部门和企业联手攻关得以解决,军民深度融合渗透到战斗力建设方方面面。

问题导向促创新。10年来,团党委结合特区实际提出靠创新破解预备役部队建设难题的工作思路,率先开创“五个全国第一”:第一个成建制在高校编兵,解决了编兵难、编兵质量不高的问题,实现了“编组出战斗力”;第一个建立了预备役部队政治教育网,解决了预备役官兵教育难落实的问题;第一个实行预备役部队训练积分制,解决了预备役官兵训练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第一个推行预备役军官周末轮训制度,解决了预备役军官按纲施训难落实的问题;第一个建立了基层信息化管理平台,解决了预备役官兵征召难的问题。

来源: 深圳特区报  编辑: 胡诗艺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