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钟长鸣:忧患意识一刻也不能丢
第29军士兵在卢沟桥上抗击日军的进攻
日本3次改变七七事变称谓
七七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事件,也不是局部冲突,而是日本军国主义蓄谋已久的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关键环节,是日本全面侵华政策的必然结果。日本为摆脱和转嫁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在实施“开发满洲”五年计划的同时,把华北作为掠夺资源的目标,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
华北当时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之一,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对日本来说,夺取华北是其实现灭亡中国、称霸亚洲的关键环节,他们早在数年前就定下了侵占华北的决心。1933年,日本参谋本部在《华北方面应急处理方案》里就明确提出“依靠关东军之武力继续实行强压,以此为基调实施相应的对华北的方策,使现华北军宪真正屈服或导致其瓦解。”1936年,日本内阁制订《第二次处理华北纲要》,把侵占华北上升为国策。日本陆军省在修改1937年度对华作战计划时,规定“在华北方面使用5个师团,必要时可再增加3个师团,用以占领平津地区和华北五省”。日本驻屯军非法占领丰台之后,组织指挥官看地形,拟方案,频繁实施挑衅性军事演习,而且演习由开始时的每月或半月一次,发展到每三五天举行一次,为武装入侵华北作准备。
日本对七七事变称谓的3次变化,很能说明问题。开始日方亦称“卢沟桥事变”,数日后就改称为“华北事变”。随后,日本内阁会议决定把“华北事变”改称为“中国事变”。透过这些步步升级的变化,日本对中国的图谋昭然若揭、暴露无遗!
中国共产党最早表态,通电疾呼全民族抗战
七七事变激发起中华儿女的民族尊严和抵御外敌的坚强意志。中国共产党最早表态,1937年7月8日发出通电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毛泽东等红军将领致电第29军军长宋哲元等,坚决支持抗日,表示“红军将士,义愤填胸,准备随时调动,追随贵军,与日寇决一死战。”
国民党在这种形势推动下,抗战方针和政策也发生积极的变化。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认定“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日本为了争取时间调兵遣将,一面对外声称采取“不扩大方针”和“就地解决”的原则,一面按既定目标加紧扩大战争。7月27日,日军参谋本部急调5个师团共20万人,并下令向第29军发动进攻。在南苑主持军务的副军长佟麟阁在紧急会议上,发出掷地有声的誓言:“日寇进攻,我军首当其冲。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他组织军部和有限的所属部队英勇抵抗,一日内打退日军3次猛攻。激战中,佟麟阁身先士卒,腿部重伤仍不下火线,头部又受重创后壮烈殉国,成为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第一位高级将领。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将军也在此役中英勇牺牲。第29军有5000多名将士献出了宝贵生命。
平津失陷吹响了唤起民族觉醒的号角,各种政治力量摒弃前嫌共赴国难,形成同仇敌忾的抗战热潮。国民政府设立国防最高会议,并曾邀请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出席,这在尚未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情况下已非常难得。9月2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至此,中国人民团结御侮,共同抗战进入了新的阶段。
谁敢逆潮流而动,等待他们的将是更加惨重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