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遴选最优施救方案——
2日上午,经过救援蛙人水下探摸后,三种救援方案提交讨论:切割船体;吊起船体;潜水员水下探摸搜寻。
方案一,可能最快实施,但可能造成气垫层漏气后船体下沉;
方案二,需要调集大型船舶,时间来不及;
方案三,是当时条件下,挽救幸存者最可行的办法。
24小时内,要尽最大力量找到幸存者。
现场指挥部确定了先期救援方案:潜水员先通过敲击寻找水下被困者,进而通过钻孔等方式向船舱内注入压缩空气或氧气。
“一个舱室一个舱室进行检查。只要有半点希望,我们就要尽万分努力,绝不放弃!”部队领导给潜水员下达了这样的命令。
随着时间的推移,船底气垫层的空气越来越稀薄,空气中的部分氧气逐渐融入水中。“拖延越久,幸存者生还的几率就越小。在实现船体相对固定前提下,切割将为处于底舱的幸存者带来更多生的希望。”海军工程大学专家李其修说。
事发后48小时,船体第一次切割开始进行,之后是第二次、第三次……
参照国际惯例——
“对于船体翻覆事故,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都有完整的一套预案,有一定的指导性原则。要在掌握事故船只及所在流域的天气、水文、船体等基本情况后,以最快速度制定科学的救助方案。”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副局长张建新说。
4日傍晚,前方指挥部灯火通明。此时,已距船舶翻沉近70个小时。
必须尽快确定有无生命迹象。
基于约70个小时的人工水下搜索和生命探测仪的结果,参照国际惯例,再有生还者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指挥部决定,对救援方案进一步调整优化,制定整体扶正救助打捞方案。
科学严谨施救,给生命以最大的负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