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国防教育网>>热点
卓振翠“五个一”书写双拥情怀

馆长卓振翠展示部分抗日老兵签名。通讯员 柯超华 摄

刚从外地采访收集老战士文物资料回来,顾不得片刻的休息,卓振翠又开始忙活起来了。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她正抓紧进行老战士纪念馆的扩展。

这个全国首家以普通老战士文物收藏为主题的纪念馆藏身于宝安沙井街道海上田园旅游区,于2011年11月由一家旧餐馆改建而成。迄今为止,馆中收藏的来自全国各地老战士捐赠的老照片8000多张,红色革命文物数千件,约200位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战士共5万分钟影像资料,600多位抗日、抗美老战士手印,以及其它大量文献、信件与手稿。

一颗赤诚之心

从为一人写书到为一群人建馆

说到建这个老战士纪念馆的初衷,还得从卓振翠的父亲聊起。卓振翠的父亲卓继福是一名革命军人,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19场战役。在给自己父亲写传记的过程中,卓振翠发现,全国尚未有老战士纪念馆,于是决心为老战士们建一座。

“从写一个人,到访一群人,以育一代人。”卓振翠一步步践行着自己最初的想法,她先后走访了8个革命纪念馆,足迹遍布山东、河北、河南等十几个省,采访父亲的战友和其他战争亲历者。甚至远赴韩国,探访巨济岛战俘营、坡州中国士兵墓地和三八线等地。而所有这些旅途,她都是自费完成。

这些年,每收集一段故事、捧回一件文物,卓振翠都如获至宝。要问作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她何以寻访到那么多历经沙场的老战士?聆听那些硝烟弥漫的故事,收获那么多尘封已久的文物?她会用她的行动告诉你,是“赤诚”二字打动了老战士们。

一段红色收藏路

每一件文物都深藏故事

一走进这个纪念馆,一双老战士的脚最先映入眼帘,那是卓振翠的父亲因战争而致残的。沿着这双脚的足迹,在馆中“陪”着老战士们“重走”一次漫长的革命之路。

“他们都不是大英雄,但却经历了一个大时代。”卓振翠说,这个馆立足做的就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老战士。洗得发白的军装、发黄的帽徽和老照片、斑驳的水壶、敌军飞机残骸做成的筷子……展馆里每件文物背后,都深藏着一段感人故事。

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山车推出来的。”在老战士纪念馆中,就珍藏着一个木制的独轮车,它是淮海战役期间乡亲们给解放军运粮食时用的。这是卓振翠从沂蒙山一个老支前民工的手上买来的,她在采访中得知,那个老支前民工说他当年宁愿要饭也没有去当汉奸,全心全意为八路军推轮车送粮食。

一份军民双拥情

社会化拥军赢来荣誉

在坚持记录老战士历史的这些年,卓振翠的“一书”“一馆”“一站”“一研究会”“一文博会”的五个“一”行动,成了宝安军民双拥情的缩影,是落实国防教育和社会化拥军的真实体现。她写成一本20万字的老战士口述史《沂蒙之子》;建立起全国首个老战士纪念馆;创建了一家大型红色网站www.lzscn.com;发起和成立深圳市老战士口述历史研究会,并创刊《中国革命军人——老战士亲历实录》;首创深圳文博会老战士文化展,被政府列入“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老战士文化产业馆区”。

因为这些平凡又伟大的举动,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被深圳市委、市政府、深圳警备区授予“爱国拥军模范”“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手协会发起人”“国家民政部双拥典范”,作为深圳首位惟一入选国家国教办“情系国防好家庭”。她组织的老战士文化展,已成为深圳的闪亮名片。

本报记者 何冬英 通讯员 胡佳柳

来源: 宝安日报  编辑: 莫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