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天女兵们都有可能邂逅感动,而这些感动又促使她们改变。
导游手记:“导游不是一部只会重复播放解说词的复读机,而要做一本蕴藏丰富的航空史活词典。”
五彩摇曳的灯光下,讲解员程慧子在热烈地掌声中走上舞台,“中国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奖杯和“全国优秀科普使者”奖牌拿在手中,她感觉沉甸甸的。从踏入军营到今天,也许只有她和战友们知道,这一切来之不易。
“导游,不能做一部只会重复播放解说词的复读机,而要做一本词典,一本蕴藏丰富航空历史的词典。”这是馆长周宏亮常对女兵们说的一句话,也是程慧子始终追求的一个目标。她告诉笔者,一分到导游分队,除了正常的内务和军事训练,每个人要在90天里,把这座亚洲最大的航空博物馆里馆藏的300余架飞机,百余件国家级文物,600余件藏品全部辨别掌握,将数万字解说词烂熟于心,这可不是件很容易完成的事。所以为了练业务,经常可以看见新兵在老兵的一对一帮带下,手里拿着一本本被胶带五花大绑,批注得密密麻麻的业务本,穿梭在航博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熟练着自己的解说词。之后,还要为战友试讲,为馆领导试讲,直到能条件反射似地说出每一架飞机的信息时,才算合格。
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已是业务骨干的程慧子经常告诫新战友,“不能只机械地背诵解说词,要将解说变成一种本能!”这是一代代导游分队女兵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将基本能力升华为一种内在修养,一种知识结构的内化过程。
所以导游分队的姑娘们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你看她们围着航空史学专家程昭武叽叽喳喳问个不停,你看她们抱着航空史、战争史甚至飞机研制史方面的“大部头”埋头苦读,但她们依然觉得不够,远远不够,因为她们知道每个文物折射出的外延和内涵是无穷的,是永远学不完的。

张娅代表留队女兵在欢送老兵的茶话会上讲话。
导游手记:“‘天魂’精神打动着观众也荡涤着自己的灵魂,我们要为历史代言,用我们的一生向人们讲述‘天魂’的故事。”
航空博物馆是历史名机休憩的家园,是航空退役装备的光荣归宿,同样也是被誉为“天魂”的空军精神、蓝天文化的家园。“在这里越久,越对我们这个职业感到自豪和敬畏,我们的讲解就是在为历史代言。”分队长韩文雅感慨地说。
在航博,每一件展品都有着自己的一段历史,或悲壮凄凉,或豪气万丈。而这一段段历史也感染着女兵们自觉为历史代言,传递着“天魂”的空军精神和蓝天文化。
坐落在英雄大道上的一组雕塑诉说着空军的发展史,导游蒙珊珊每每解说到这里时,都会额外介绍每个雕塑背后的故事。她无法忘记,当时两鬓斑白的老研究员为她讲述每个雕像背后故事的场景。
“这组‘恪尽职守’雕塑的原型是咱们的雷达兵,脚下的土堆是来自他们各自的家乡,为的就是寄托对故乡的思恋……”小蒙从来不知道,这些冷冰冰的雕像后面还蕴藏着这样感人至深的故事,除了收获感动,带给她更多的是使命的召唤。一段段故事,一段段历史,象征的是“天魂”的空军精神。而她要做的就是传递它,让这种精神驻扎在每个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