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恶劣的环境和作战条件,官兵们怎么生存训练?
“新战场,就是新考场。将来怎么打仗,现在就怎么训。”教导员杜勇指着雪山下的广袤无人区,告诉记者:未来作战,谁也不知是在哪一天、哪个地域、什么环境下进行。
今年该旅在按规定完成4个月野外驻训任务基础上,又组织部队进行冬季合成营编组训练。现在,部队已将过去的“训练预备期”转变为“作战准备期”。
一路跋涉,10多个小时的行军,在不同地域处置情况12个,检验各类战、训法30多个。18时20分,部队提前40分钟到达指定地域。
这是怎样的地形?四周空旷荒凉,没有任何可供隐藏的遮蔽物。
“今晚的工作量不小,人员、装备要全部下地。”陈参谋长介绍说,高原地质结构复杂,构筑相同掩体付出的艰辛是内地的2-3倍。
“现在是训练,住帐篷不就行了?”“帐篷目标大,易被敌人发现。”陈参谋长说,如果夜宿帐篷,晚上取暖,烧牦牛粪、柴油都是烟,不符合战时隐蔽要求。睡觉头钻进睡袋影响呼吸,伸出外面又冷,只能戴上棉帽。
刚烧开的水,手可以伸进去;山上做同样的饭比山下多用30%的燃料;早上预热车时间比平时多用30分钟;缺氧怎么也睡不着……
“这么恶劣的战场环境下练兵,官兵们怎么想?”记者追问三连副连长李志伟。
“身体缺氧可以慢慢调节,要是战斗力‘缺氧’,关键时刻就要丢命。”李志伟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