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样的难题不再困扰部队。去年,战区内的10多支部队接受突击拉动考核,每支参考部队都能从营区直接进火车站、上高速路,无一因道路问题而影响“拉得出”。
“军民融合发展,必须树立军地‘一盘棋’意识。”谈起这些变化,济南军区领导一语中的,“只有坚持军地一体,科学规划,完善法规制度,军民融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他们与鲁豫两省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意见》等40余部法规制度,明确要求各地把国防和军队建设需求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军地各级建立了双向通报、联席会议、协调立项等制度,每年年初两省制定年度发展规划,都邀请部队领导参与,交通、规划等部门与部队相关部门定期通报重点项目进度情况,通过军地规划常态“对表”,实现了国防需求与地方发展规划的有机对接。
2010年,渤海轮渡公司计划新建几艘3万多吨的客滚船。他们从山东省有关部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经过申请立项,在新船建造中贯彻国防需求,使客滚船可以装载部队多种重型装备和人员,大幅提高了战区海上投送能力。记者从济南军区联勤部了解到,通过实施军交运输“畅通工程”,鲁豫两省先后完成80多条国防公路建设,极大地增强了战区部队的机动能力。
军地规划“对表”,还有利于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记者调研发现,现在鲁豫两省在城市规划、经济开发等方面,都会征求当地驻军意见,有效解决了以往由于周边高楼林立、过度开发而影响部队战斗力建设的难题。去年,某市绘制新区开发“蓝图”,把部分军地争议土地纳入规划。省里知道该情况后,要求地方政府调整规划,并向济南军区通报了有关情况。
“‘对表’消除了误会,加深了感情,加强了共识,推动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某市一位领导说,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机制,军地领导一起研究规划,有利于相互加深理解,从而形成共谋强军兴军大计的良好局面。
坚持信息主导,军民融合重“硬件”也要重“软件”——
“大数据”让作战需求与供应精准对接
9月下旬,某旅千里机动参加上级组织的对抗演习,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一个亮点是,该旅使用的集多种通信和导航手段于一体的新型指挥车,实现旅营之间数百公里无盲区指挥,破解了“动中通”难题。
谈起新型指挥车,旅领导说要归功于战区构建的国防动员综合信息系统。
原来,该旅在新型指挥车研发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技术难题。如果自行开发,既费时又花钱,代价非常大,而且部队也等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