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感召力:“家常饭”的奥妙在哪里
——第31集团军新形势下经常性思想工作新闻调查
深入群众、联系实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军的优良传统。
85年前,《古田会议决议》中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壁报为对群众宣传的重要方法之一;征集并编制革命歌谣;政治简报要快,内容要丰富一点;到一个地方要有适合那个地方的宣传口号和鼓动口号;宣传要切合群众的斗争情绪……
伟大的历史启迪未来。85年来,在古田会议精神的光芒照耀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始终紧跟时代发展节拍,紧扣官兵思想脉搏,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新的历史条件下,经常性思想工作如何更接地气,如何更具战斗性和感染力,是强军征途中必须回答和解决的现实课题。
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传家宝靠什么传下去?
将军曾从这里出发
“战士为啥都爱看《舌尖上的中国》?”聊起如何改进经常性思想工作,第31集团军几位领导由此切入了话题。
这部纪录片通过“舌尖”触动了观众的“心尖”。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哪怕已经鬓发斑白,谁都忘不了母亲做的家常饭的味道。家常饭为何最养人?因为母亲了解家里每个人的口味,掌握每个人的喜好。家常饭为何最难忘?因为它融进了浓浓的亲情和淡淡的乡愁。
政治工作也是如此,如果接地气不够,联系实际不紧,就只能浮在表面、悬在空中,难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从提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古田会议开始,我军务实高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脚步就一刻也没有停歇。翻开85年前的《古田会议决议》,我们仿佛看到:在那个群山环抱的村庄,标语、传单、壁画、山歌、化装演讲、剧团演出……如火如荼的思想政治工作,让这支年轻的队伍充满了对真理的向往,充满了火一般的激情。
接地气的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军的传家宝。集团军原政委姜勇回忆说,在他当战士的那个年代,政治工作像空气一样融进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
姜勇本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因为有文化、字写得好,入伍没多久,连队干部就让他办黑板报、写广播稿、编排节目。不知不觉中,他的思想政治水平不断提高,很快就当上了干部。
谈到曾经活跃在基层的宣传思想阵地,南京军区政委郑卫平更是充满了难以割舍的情感。在他“兵之初”的记忆中,每逢重要任务,黑板报、广播、演出队一齐上阵,全连就能发动起来,大家的聪明才智就能调动起来,连队就干劲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