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的冲突必然带来行为的冲突。比如,“学雷锋”中一个经典活动是义务理发和修自行车,在服务业不发达的过去,免费服务能够方便群众,现在这么做,就会影响理发店和修车行的生意了。如果免费服务推行到各行各业,如此“学雷锋”必然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幸好上述假设很难变成现实,因为观念的转变使得人们不愿像雷锋那样“无私奉献”了,学雷锋活动也就异化成了“一日游”,在纪念日这一天把形式做足,搞得轰轰烈烈。
然而,强调时代的不同,并不是说雷锋精神过时了。雷锋精神仍有着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在定位华为的企业文化时,就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口号:不让雷锋同志吃亏!这说明:华为认可和鼓励雷锋精神;华为提倡奉献,但不是“无私奉献”。许多人羡慕华为员工热爱加班、以办公室为家的“床垫文化”,以为是雷锋精神的鼓舞,孰不知更是“当雷锋不吃亏”的企业文化鼓舞,华为的高工资、高分红就是对“让雷锋不吃亏”的兑现。
华为的做法说明,商业社会依然需要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可以与时俱进。在市场经济社会,商业服务固然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但还有许多东西是其无法提供的,比如,孤儿院孩子想要的拥抱,病人想看到的医生的笑脸;社会的和谐美好也离不开人们的雷锋精神,比如帮忙搬运大件行李的的士司机、精心保管遗落财物的餐馆服务员……在交易契约覆盖不到的领域,我们都需要雷锋精神。我们不要求“雷锋”吃亏,但当他有所奉献时,就必须给予赞许和回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正向激励作用,才能让更多的人愿意学雷锋。
因此,为社会提供补充服务和增值服务的地方,正是雷锋精神大有可为的地方。人们在工作上多一些敬业精神,而不是“给多少钱,做多少事”;身处社会时多一些公共精神,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遇见危难时,尽自己所能施以援手。这些举动,都是在学雷锋,这些尽守本分之余的奉献,都是在践行雷锋精神。这应该是今天我们提倡的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