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雷锋网游、网站犹如雨后春笋
2011年12月14日,“雷锋班”微博在雷锋生前所在团诞生了。开通仅两个月,粉丝就达8000余名,网友纷纷跟帖发言。“雷锋班”微博犹如冬日里一抹阳光,温暖着年轻网友的心。
近10年来,互联网上已有300多个雷锋网站,而有关雷锋和雷锋精神的网页更是不计其数——官方的,民间的;中文的,英文的。这些网站与网页无时无刻不在传播雷锋、雷锋精神、雷锋现象。通过谷歌搜索引擎以“LEI FENG”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介绍、研究雷锋的英文网页达290多万条。
就连《学雷锋》网络游戏也风靡一时,时尚明星荧屏上激情再现青春雷锋。
永生雷锋的魔力
雷锋现象跨越国界,给人以启示:美丽的道德无国别,透着人性光辉的雷锋精神,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7、走出国门的雷锋
1963年10月29日,《中国青年报》开辟“外国朋友赞雷锋”专栏。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青年,纷纷来信赞扬雷锋的高尚品德,表示一定要向雷锋学习。其中,有越南青年杜援的《做一个雷锋式的战士》,古巴青年莎拉的《雷锋活着,永远活着》,日本青年惟仓的《像他一样战斗和劳动》,印度青年阿伧的《雷锋成为我终身指导》等。
雷锋走向全世界,雷锋生前所在团功不可没。
2004年4月,这个团274名官兵奔赴饱经战乱、百废待兴的利比里亚。在出色完成维和任务的同时,官兵们向当地赠送大量中英文对照的雷锋书籍,并在驻地营区建立简易雷锋事迹展览室,展出400余幅有关雷锋的生活、工作照片。2005年1月,当他们结束任务即将离开的时候,利比里亚有关方面赠送一块木匾,上面用中英文镌刻着一行字:“中国雷锋永恒。”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意义治疗学派创始人弗兰克指出,二十世纪最大的悲剧,不是两次世界大战,而是大多数人生活在意义的真空之中。时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一判断仍未过时。走出国门的雷锋,催人深思:雷锋精神所体现的团结和谐、诚实守信、勤劳勇敢、文明礼让、尊老爱幼等人生命题,是雷锋时代的“特殊剧情”,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清醒面对的“普遍剧情”。庆幸的是,对雷锋精神的呼唤、认同乃至回归,业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共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