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国防教育网>>国防要闻>>今日中国
南海中国策:渔业、油气、军事三管齐下

  渔油并举

  政府与渔民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如此纠结,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南沙奉行的是“渔业先行”的政策。

  有些专家提出,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这一政策,现在似有调整的必要:从“渔业先行”,调整为“渔油并举”。

  刘锋说,在南沙82平方公里的广袤区域内,分布着1350口油井,其中九段线之内有790多口,却没有一口属于中国。这790多口油井,每年从九段线内抽走约3000万吨石油。这相当于中海油在海上年产量的一多半。

  为了突破在南沙0口井的尴尬纪录,中国曾经做过两次努力。1992年,中海油与美国克里斯通合作,打算在万安西盆地打井,但受到越南的强力干扰。越方用渔民冲撞、外交施压、军事干扰等手段,全天候干扰,致使开采计划不得不搁置。当时,中国正致力于营造一个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在南沙争端问题上采取的是“先缓一缓”的态度。

  2005年,中菲越三国签署《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用3年时间联合采集地震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经过3年的勘探,发现了一些条件很好的油气构造。但此时,受制于国内时局的变化,菲律宾不愿续签协议,转而和英国一家石油公司合作,致使合作协议搁浅。此后,菲律宾一直谋划在南沙礼乐滩海域进行单方面油气作业,目前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在该争议区块实施钻探作业。

  周边国家在近海油田逐渐枯竭后,正在向九段线以内渗透。这让中国在南沙问题上“缓一缓”的策略,面临调整的压力。“中国在南沙问题上拖不起了。资源上拖不起,岛礁的管控也拖不起。”刘锋说,一个油气田在开采了25??30年后,就开始步入枯竭期了。

  中国勘探和开采技术的提升,特别是中海油“981”钻井平台的建成,让中国此前所受的技术瓶颈已经大大缓解。有业内人士提出,中国此前坚持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提法,应该转向“自营开发,加强存在”。

  但铺设管道的难题仍尚待解决。刘锋说,南沙向北,是一个深达4000多米的大海盆,要跨过海盆铺设管线到海南,技术难度非目前能力所及,且成本极高。

  现在研讨的方案是采出油后,用上万吨的油轮运回,如果是气,就直接就地液化再运回。

  后勤补给也是个难题。一般直升机最长只能飞300多公里,这对于1000公里外的南沙鞭长莫及。刘锋说,南沙油气开发,必须要有个前沿基地,还要有一个现场基地。前一个可能放在西沙,后一个可能放在美济礁。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编辑: 汤文芳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