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国防教育网>>热点
领海如何免遭蚕食 黄岩岛事件促中国海洋新战略

    受国际海洋法推动,全球蓝色圈地运动已经到来,中国领海如何免遭邻国蚕食

  中菲黄岩岛对峙超过一个月。此次事件中,中国海监和渔政部门的巡视船充当了黄岩岛维权的主力和先锋,受到网民“力挺”。但是,目前我国缺少一个统一框架下的海洋维权执法部门现状的背后,是中国缺少一个明确海洋战略的尴尬处境。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教授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提出,中国在海洋方向的麻烦日益增多是新一轮蓝色圈地运动的结果,也是中国巨人迈向新型海洋国家必然的成长烦恼。中国长期的黄土文明、大陆思维方式与走向海洋国家的发展模式有深刻矛盾与冲突。

  面对蓝色圈地运动,正迈向新型海洋大国的中国,应尽快制定海洋新战略。

    近年来,海洋似乎成为困扰中国外交的最大难题。南海方向,菲律宾、越南等部分东南亚国家以挑衅性的姿态轮番抢夺中国海洋资源;东海方向,中日围绕钓鱼岛归属和油气田开发的争夺依然激烈;黄海方向,中国渔民与韩国海警在渔业资源的争夺中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

  据了解,近期中国有关部门交涉的主权纠纷点十个有八个集中在海洋方向。黄岩岛对峙被认为是近期中国海洋挑战的一次总爆发。

  中国战略发展依赖国际海洋通道安全

  王逸舟教授认为,最近几年中国出现新的发展动向。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得到公认,中国越来越有气势,越来越有实力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发声。但同时外界对中国外交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困惑,特别是南海方向出现了很多挑衅性摩擦,都是始料未及。

  王逸舟指出,从更高的层面看,中国外交在海洋方向的麻烦日益增多,也是新一轮蓝色圈地运动的结果。

  王逸舟回顾历史说,主要国家都是向“高边疆”延伸的历史;荷兰、英国、美国等都是通过确立海洋霸权,走上更大的高边疆。

  他认为,海洋经济占中国经济比重正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之初,海洋经济只占1%,但现在海洋经济的比例已经达到11%~12%,我们的远洋船队走向各大洋,我们的海军也在转型为蓝色海军。现在中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之一,世界上前五位的港口三个在中国,这些都反映出中国巨人对海洋利用之大。

  王逸舟认为,中国海洋运输线的扩大,反映出中国能源结构的变化:“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迅猛增加,虽然中国石油产量世界前四,但一多半需要进口。这就反映出中国对海洋运输线的依赖,反映了海洋通道对中国未来战略机遇期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王逸舟预测说,这种依赖不会是绝对的,50年以后中国的这种依赖可能下降,但未来20~30年依赖恐怕还会很高。因为我们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碳排放仍然在很高。

  何为蓝色圈地运动?国际海洋法上世纪70-80年代开始反复酝酿,1994年开始生效,新世纪开始发酵。世界上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家,都受到国际海洋法的洗刷和冲击,很多国家利用海洋法谋求利益,趁机扩大版图面积。

来源: 广州日报  编辑: 刘雅琼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