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球”计划可行性分析
也许是受好莱坞科幻大片天马行空的想像力感染,美军在新武器开发预研中常有惊人之举。
有人称赞,说他们具有开拓创新的理念和引领潮流的眼光;有人质疑,说他们只会把奇特的想法和高端的技术融合成标新立异的兵器“怪胎”。
争论归争论,但有一点不可回避:当梦想照进现实,若经不起现实阳光的炙烤,任何精妙的设想也只能化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这一点美军肯定深有体会。比如他们信誓旦旦的“同性恋炸弹”的研发计划,除了给自己带来一项颇为尴尬的“搞笑诺贝尔奖”之外一无所获。
因此,当“黏球”进入人们视线的时候,人们心底不由划过一个疑问:你是来搞笑的吗?
也许,“黏球”最大的噱头在于它的非致命性,它的作用是粘船,听起来非常安全。但是仔细推敲,却也能发现很多问题。
首先,这种奇特物质的化学性质必须考虑:有无毒性、是否污染环境、会不会影响海洋生物安全等。其次,这种高度黏性的东西会给装填、运送和保存带来很多麻烦,连丹尼尔·怀特赫斯少校自己都说,如果处理不慎会有“令人窒息的危险”。如果它还没上战场就先在自家门口黏出几条人命,我们只能说,非致命“黏球”真的有致命隐患了。
另外,“黏球”在作战中的使用也是棘手的问题:用什么装备布设,如何迅速、隐蔽地布设,“黏球”需要多大的体积……
研发成本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把奇思妙想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了的武器,需要高科技作支撑,更需要金钱作后盾。谁能保证黏球研发不是个“无底洞”?美军不是没有这样的惨痛经历。当年的“海影”号隐形舰船在设计之初也是风光无限,可多年以后这个烧钱的项目不得不被叫停,如今“海影”号只得在某个小码头凄凉地“安度晚年”。
非致命“黏球”技术前传
从F-35联合攻击战斗机到“福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美军的“大杀器”不断升级换代,延续着独步全球的领先优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非致命武器的研究,美军显得非常低调。
但是,当我们透过“黏球”仔细审视美军非致命武器的研发时,却发现低调的背后并不是低温。
就拿“黏球”的研发来说,早在1993年,美军就在索马里试用了具有黏性的凝胶。当时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拿着黏性泡沫枪攻击索马里民兵,把他们紧紧地粘在地上,甚至连T-55坦克都动弹不得。
后来,美军试图制造“泡沫炸弹”,遭到轰炸的路面在短短几秒钟内将被强度很高的黏性物质覆盖,使人员和车辆裹步不前。据丹尼尔·怀特赫斯少校讲,美军曾研发了“漂浮的剃须膏山”,意图给敌舰设置障碍。
不难看出,一个奇思妙想的“黏球”背后,有着近20年的技术积累和思维延伸。
美军研发非致命武器的热情由来已久。上世纪90年代,美国国会启动了“非致命武器联合开发计划”,每年拨给海军陆战队数千万美金执行这个计划。对于每每因造成平民伤亡而招致国际社会一致谴责的“战争大户”美军来说,使用非致命武器可能是其“道德伪装”上的一根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