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宝安

刘发祥:部队大熔炉成就了他的技术专长

image.png

人物简介

刘发祥,1936年出生于四川潼南。1955年入伍,当年3月入朝作战,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防化连的一名战士,1956年2月任班长。1958年随志愿军回国,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山西省临汾某部队。1959年1月退役,分配到山西太原市机床厂化验室工作。1966年支援三线建设调入重庆157厂,1986年退休。1996年定居宝安。

好男儿

从小立志参军

1936年,刘发祥出生在四川潼南,作为一个农村孩子,从小他就表现得和同龄人不一样,经常借着赶集的机会到县城图书馆看书读报。除了读书识字,刘发祥还抽空学习打算盘、织布,对他来说,多一门手艺多一个出路。求知若渴的他还尝试报名到省城农业技术学校读书,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

1954年的冬天,县里的武装部发布征兵启事,18岁的刘发祥获知消息后,非常兴奋,他从小就喜欢读报,更喜欢阅读有关军人的报道,当兵的种子早就扎根在他心里,如今终于有实现愿望的机会。他立即跟家里人商量,要去参军,可是母亲和哥哥都不同意。母亲思想比较保守,她认为守着3亩田地能过日子就行,但刘发祥却不认同,参军不仅是自己的愿望,更是改变自己人生的一次机会。他反复跟母亲沟通,并让村干部帮忙说服母亲,他的母亲终于点头同意了。

冲锋在前

积极完成各项任务

1955年3月,刘发祥正式入伍,入伍后一个星期,就接到了赶赴朝鲜的命令,新兵团1000余人于3月底到达朝鲜。初入肃川,刘发祥印象最深的是,每天都能听到美军飞机的轰炸声,铁路桥梁被炸毁,民房满目疮痍。面对美军的狂轰滥炸,刘永祥说:“我没有成家,就没有负担,保家卫国,不怕牺牲,一直冲锋在前。”

刘发祥所在的部队分为通信营、防化连、汽车连,他被分到了防化连,虽然当时不知道防化连是做什么的,但是他相信通过努力会成为一名合格的防化兵。部队有一套教学体系,每周有学习进度,每个课程会布置任务,除了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之外,他们每天在营房安排学习文化课。这让刘发祥弥补了当年没有上农业技术学校的遗憾,内心充满动力,什么事都抢着干,非常主动积极,高效完成各项任务。1956年12月,他入了党,并被推选为班长。在部队的日常训练中,他以身作则,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为帮助当地战后重建,刘发祥所在部队与朝鲜人民一起建设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另外,还依托当地的优势,种植苹果树,让荒山变成了绿洲。

最让刘发祥终生难忘的一件事是,有一次部队在陈川短暂驻扎,在那里他看到了毛岸英烈士之墓。刘发祥肃然起敬,心中又涌现出来一股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不知不觉间竟在墓前守了一晚上,说了好多心里话。

退役后

从事技术监督工作

1958年7月,22岁的刘发祥随最后一批志愿军回国,回国前部队把所有的营房和粮食都移交给了朝鲜的地方政府,受到朝鲜人民的称赞。

回国后,刘发祥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山西省临汾某部队,1959年1月,刘发祥退役并被分配到太原市机床厂从事化学分析工作,退役后的他依然保持着部队里养成的良好习惯,早起锻炼,钻研技术,爱岗敬业,从事技术监督工作30年,1994年12月,当时的国家技术监督局对他做出的贡献进行了褒奖。

1996年,刘发祥和妻子随子女定居宝安,每当想起过去的经历,他都不由地感叹知识确实能够改变命运,正是因为从小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他才能从农村走进军营,为国家和平发展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编辑:王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