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国防教育网>国防科普>

大数据、云计算、VR……“疫”线生活为信息技术按下加速键

来源:解放军报发布时间:2020-04-23 09:56 星期四

数字高地释放“云端”动能

——从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看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前景

写在前面

4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第127届广交会于6月中下旬在网上举办。这一新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国际贸易盛会,将首次完全以网络形式举办,实现中外客商足不出户下订单、做生意。举办“网上广交会”,是特殊时期、特殊背景下的全新尝试,也是应用信息技术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一次实践。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VR、A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助力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以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创建了一批新型服务场景,为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也为生产生活带来不少便利。

在这些场景的应用中,信息技术在展现其创新力量的同时,也赋予互联网发展新的内涵,让人们看到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广阔前景,值得期待。

大数据:战“疫”在智慧城市

4月10日,某入境航班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机场海关关员已等候多时。在航班入境前,上海海关已根据数据信息将其确定为重点防疫航班,并将航班上30余名乘客确定为“高风险人员”。

依托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开发出的数据分析工具,并结合航空公司实时舱单数据以及边检等联防联控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上海海关不仅能对“重点”航班“打有准备的仗”,还能够针对经疫情非重点国家以非联程方式转机入境的重点人员开展识别,筛查出有近期疫情重点国家旅居史的高风险旅客予以布防和检疫。

此次战“疫”中,不少机场通过与相关部门大数据对接,提前掌握近期有疫情重点国家旅居史的旅客及航班信息,安排医务人员进行精准查验。国家移民管理局边防检查管理司司长刘海涛介绍,当前已应用大数据技术排查来自疫情重点国家和地区的人员达20万人次。

当前,随着各地陆续复工复产,人口流动规模日益扩大。在此情况下,如何对流动人员行程展开查验,推动疫情防控更加精准高效?应用大数据技术,程序变得十分简单。

工信部组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3家基础电信企业推出“通信大数据行程卡”服务,手机用户可以通过短信、小程序、二维码、网页等方式查询本人前14天到过的所有地市信息,截至目前累计查询量已超过4.5亿次。

从查找同乘接触者、精准追踪个人接触史,到运用大数据技术搭建疫情传播模型、预估评测病毒传播路径,再到精准对接调配物资需求、人员车辆,大数据展现了在疫情防控、现代医疗、城市治理等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也为未来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然而,在疫情防控初期,多地在疫情信息数据采集中仍更多采取传统人工方式。对此,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陈瑶表示,当前大部分城市发展的大数据技术应用,更多面向城市生活管理场景,而对于此次疫情这样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由于不可控变量高频次发生,通过“实战”检验算法的时间窗口非常短,容易让一些常规算法暴露出短板。

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秘书长丛亮也表示:“这次疫情暴露出社会治理、公共能力设施、应急能力建设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短板和弱项,这些都是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投资增长的潜力所在。”

云计算:生产生活在“云”上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商业化海量数据处理需求的扩大,云计算逐步走进生产生活。疫情防控期间,“云课堂”“云办公”“云复工”“云签约”等需求大规模增长,壮大了云经济,也凸显了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曾经仅仅作为办公辅助工具的一些软件成为远程办公首选,停课不停学的学校将教室搬上“云”平台……据统计,全国上千万家企业、近2亿人开启在家办公模式;通过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在线学习的学生累计超过1.95亿人次,浏览量达9.94亿次。

疫情期间,企业上云提升了供应链保障能力。疫情发生后,广东省广州市某日化企业捐赠价值2亿元消毒类产品,定点配送到2119个医院。该企业全面复工后,应用数字化计算管理平台,统筹调度数万名员工高效协同,保障防疫物资持续供应。

事实上,此次疫情中崭露头角的云计算产业已经发展了十余年。只要在云服务平台注册账号,企业和个人用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的服务资源和技术能力,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金融、零售、政务、医疗、出行等各个行业。每年“双11”网络购物节,支撑电商平台海量交易的就是各大云计算服务平台。

近年来,我国企业上云步伐明显加快。工信部发布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提升“互联网+”环境下的综合集成服务能力,推动云计算产业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新增上云企业超过40万家,软件百强企业云服务相关运营收入增长超过90%。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司长谢少锋表示,下一步将培育工业电子商务、共享经济、平台经济、产业链金融等新业态,打造云上产业链,促进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2019年10月发布的《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与应用白皮书》预测,到2023年我国政府和企业上云率将超过60%。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预计到2022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2902亿元。有专家表示,未来云计算在推动企业全面数字化转型同时,也将深刻影响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可见,云计算产业方兴未艾,未来可期。

虚拟现实:期待“风口”常在

前段时间,一篇标题为《此时此刻,上百万人在看》的文章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其中包含全球1000多个景点(区)的360度全景虚拟游览。文章一经推出,3天内阅读量超过200万人次,给不少宅在家的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这是虚拟现实(VR)技术在疫情期间线上旅游的应用场景。疫情发生以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在远程医疗、远程巡检、非接触式测温、线上商业展示以及泛娱乐需求等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疫情防控领域,测温无需近距离接触,可在3米外通过AR眼镜“扫一扫”实现快速测温;文化娱乐领域,虚拟现实结合5G技术,就可以实现文艺演出、体育赛事、场馆和户外景区等的直播;电子商务领域,通过全景虚拟导购平台,用户利用手机可随时随地浏览商品;智慧教育领域,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教学,可进一步升级学生的课堂体验……这些应用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大显身手。

虚拟现实技术并不是新名词。早在2016年,虚拟现实技术就受到广泛关注,一度被认为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下一个风口。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0月,国内VR体验店数量已超过3000家,再加上小型的临时性体验点,各类线下体验店数量至少达到上万家。

疫情期间,由于线下工作和娱乐活动的锐减,人们的生活和娱乐诉求在现实场景难以得到满足,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沉浸式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替代品。国内某VR硬件公司向媒体透露,春节以来的运行数据表现明显好于平时,用户平均日使用时长增加到70分钟。而据2019年的一项调研显示,当时的用户平均月使用时长仅为6.2小时。

沉浸式体验的特点,在心理疏导领域也有很大发挥空间。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安全、有效帮助医患减轻心理负担、疏导压力。据报道,虚拟现实内容制作中心不仅利用VR辅助传统心理疗法,而且联合相关医院与企业共同研发沉浸式内容场景,开展心理状况测试与心理干预治疗。

当然,目前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对网络硬件有较高要求。日前,工信部表示,截至2月底,全国建设开通5G基站16.4万个。今年将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进度,预计年底全国5G基站数将超过60万个,实现地级市室外连续覆盖、县城及乡镇有重点覆盖、重点场景室内覆盖。这也将进一步夯实虚拟现实产业加速发展的网络基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专家表示,经此一“疫”,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价值在疫情中得到普遍认可,大众及行业市场对这一新兴领域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大幅提升,推动了产业级、网联式、规模性、差异化的普惠发展。

潘娣

编辑:鹿筱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