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国防教育网>国防科普>

缘何?只花了5元钱,却解决了导弹新号手操作时难瞄准的问题

来源:解放军报发布时间:2020-03-24 09:58 星期二

在创新的土壤里拔节生长

在火箭军部队,基层官兵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常年离不开装备,常年离不开技术。作为高技术战略军种,装备和技术是战斗力建设中的“左膀右臂”,只有熟练驾驭手中武器装备,才能在未来战争中一剑封喉。

装备和技术要转化为战斗力,都离不开创新,装备靠创新保持超前,技术靠创新实现领先。

在一支支导弹部队,创新的人才最“受宠”,创新的成果最“吃香”,都把创新人才当作“宝贝疙瘩”,把创新成果当作“武林秘籍”。因为他们知道,有了创新,官兵更有活力,部队更有战斗力。

2005年,我从军校毕业,分配到了大山之中的某导弹旅,成为技术营一名排长。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每周连长都要组织召开骨干会,听取“三小”成果进展情况。由于大学学的是导弹控制专业,我也成了连队革新小组的一员,遗憾的是还没出成果就调离了连队。

当年我所在的旅,被誉为“东风第一旅”。辉煌的旅史,是一部凝聚着官兵智慧和汗水的创业史。组建初期,前辈们白手起家,没有教材自己编,没有教具自己造,日夜攻关奋战,硬是把第一枚“争气弹”送上蓝天。2015年,该旅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创新传统在火箭军部队一代代传承至今。这些年,我采访过许多支导弹部队,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把创新当作部队战斗力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多支“百发百中旅”的诞生,某种程度上就是火箭军部队官兵创新智慧的产物。

当然,基层创新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为了把装备用得更顺手,发挥武器的最大效能,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

一次到连队采访,我发现当时的四级士官陈留军制作了导弹瞄准辅助器材,只花了5元钱,却解决了新号手操作时难瞄准的问题。陈留军如今已晋升中国士兵最高军衔——一级军士长,成了名副其实的导弹“兵王”。

去年,在“导弹发射先锋营”创新工作室内,我惊喜地看到,二级军士长何贤达领衔研发的某新型导弹彩色透明弹体,能够显示导弹测试发射过程中的所有现象。基层官兵们正是在反复训练的操作中,实现了驾轻就熟、人剑合一。

创新有了肥沃的土壤,必将结出累累硕果。火箭军部队许多导弹专家、创新能手和技术骨干,进入各级党委指挥决策层,拥有“重大决策监督权、长远规划参与权、科研项目否决权、咨询报告提交权”。“献身国防现代化模范科技干部”黄炳华、“砺剑先锋”谭清泉、“草根发明家”陈学东、“导弹兵王”王忠心……一个个打赢先锋用自己的创新成果,推动着火箭军部队战斗力建设的提升发展。

许多部队指挥员如今成为创新的积极实践者。在去年火箭军首届“星创杯”“三小”革新竞赛中,某导弹旅旅长鹿文龙牵头的科研项目获得银奖。当旅参谋长时,他牵头研发的某型导弹模拟测试系统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当团长期间,他先后在相关刊物发表10余篇关于如何提升部队战斗力的思考文章。

如今,火箭军部队“专家方阵”成为科技奋飞的“领头雁”,三级“技术尖子人才库”汇聚了大批“科技精英”,导弹专家相继进入作战部队决策层,大学生士兵群体出现在导弹训练场、发射场……

如今,一份份可行性报告,一个个改进设计方案,被反馈到武器生产厂家,成为推动武器装备发展的“金点子”,使重大科研项目与部队实际需求更契合,官兵操作武器装备更便捷,有效提高了战斗力建设的质量效益。(特约记者 杨永刚

编辑:鹿筱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