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国防教育网>国防特报>

八载寻访路 浓浓战友情

来源:深圳特区报发布时间:2019-06-19 09:22 星期三

刘贤艺在“光荣之家”光荣牌前留影。


■深圳特区报记者刘秋伟通讯员邹俊圣文/图


在东莞市樟木头镇,有一位叫刘贤艺的转业军人,他曾任连队副指导员,转业退休后,从2011年开始,花了整整8年时间,自费开启“寻烈士、找战友”征程,为20名烈士战友吹响了“集结号”。


日前,樟木头镇开展为烈属、军属和退役军人家庭悬挂光荣牌工作,全镇900余户烈属、军属和退役军人家庭都先后悬挂了“光荣之家”光荣牌,刘贤艺的家就是其中之一。


“40年了,我终于盼到了!这块小小的光荣牌,不仅是我个人和家庭的荣誉,更是退役军人的荣誉。”悬挂光荣牌的工作完成后,刘贤艺激动得热泪盈眶。


“一定要为那些牺牲了的战友吹响‘集结号’”

祖籍广东省清远市的刘贤艺,于1979年2月17日参战,1985年12月转业至樟木头镇税务所(旧称)工作,2007年退休。


退休后的刘贤艺并没有闲着,而是马不停蹄寻烈士、找战友。


2010年上半年的一天,让刘贤艺牵魂动魄多年的事情终于有了眉目:他找到了原连队战前(按连队1979年前入伍的士兵计算)的花名册。


刘贤艺当年所在的连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一连,并任连队副指导员职务,全连人数136人,战后烈士共20名。


“我一定要为我那些牺牲了的烈士战友吹响‘集结号’!”2011年,刘贤艺开启了“寻烈士、找战友”的征程,为牺牲的战友尽点力、做点事。


为了落实这件事,刘贤艺和当年的连长、排长、司号员沟通好后,按部就班地开展寻烈士工作。


一直在刘贤艺身边的原连队司号员宋云林告诉记者,每次外出寻找烈士的路费、食宿等支出都由刘贤艺想办法解决,包括为困难烈属发放慰问金等等。


寻找无碑的“失踪烈士”张三根

据刘贤艺介绍,20名烈士当中,有一位名叫张三根的烈士,在宁明烈士陵园(位于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内的墓碑怎么也找不到……


最后确定烈士张三根在宁明烈士陵园并无墓碑,这让刘贤艺和战友很是震惊和难过:必须要找到烈属,给张三根一个交代。


刘贤艺查询到烈属的家庭住址在江苏省句容市华阳街道北相村。2017年11月27日,刘贤艺和宋云林等人来到了句容市民政局。


“妈妈,我们来看您了。对不起,我们来迟了!”迟到了38年的一幕在句容市民政局的会客厅发生,刘贤艺一行与张三根烈士的老母亲及家人相见……80多岁的老母亲邰秀英仿佛听见了儿子的呼唤,一直在流泪。


刘贤艺说,经过多方验证,当年仅23岁的张三根是为了救战友而牺牲的。由于当年连队始终没有找到张三根的遗体,而无法确定他是否牺牲,有“受伤失踪或被俘虏”等可能性,因此张三根没有在连队牺牲战友的名单上,宁明烈士陵园也就没有立他的墓碑。


后来,句容市民政局在当地名为“兆文山烈士陵园”内为张三根烈士立墓碑。


第20名烈士在福建永安找到

1979年2月,刘贤艺所在的连队英勇顽强,奋勇杀敌,曾涌现出“战斗英雄林德先、爆破英雄马国民、战斗英雄苏建中”三位英雄。


想起当年那段硝烟弥漫、生离死别的残酷战争,刘贤艺双眼通红而深邃。他回忆说,在经历几次战斗之后,该连队(含配属连队)共伤亡人员38人,其中,伤18名,牺牲20名。


战后,该连队被中央军委授予“攻坚英雄连”荣誉称号。


今年3月底,刘贤艺得到了关于连队余明星烈士的个人消息。于是,便与宋云林一起从东莞市樟木头镇出发,驱车800多公里来到福建省永安市。


烈士的家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村委会干部的陪同下,刘贤艺一行来到了烈士的家门口。可眼前的场景让刘贤艺的心感到阵阵疼痛:烈士的家属总共五口人,挤在60多平方米的旧瓦房里……


“你们终于来了!”烈属和刘贤艺抱在一起,哭成一团,久久没有放开……原来,烈属也一直在为余明星寻找组织、寻找原部队,可苦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一直没有下落。


在昏暗的房内,刘贤艺一边安抚烈属,一边掏出600元慰问金,激动地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一直在寻找他,这也是连队最后一名烈士,连队的20名烈士终于找齐了。


(深圳特区报东莞6月18日电)



编辑:张文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