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兵学习连队光荣历史。
丛林搜索前进。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启达 通讯员 周汉青 屈加敏 文/图
大渡河畔英雄多。82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现四川雅安大渡河畔不畏艰险、不惧强敌,在此上演了长征路上最为精彩的战斗之一,在安顺场飞跃天堑,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为红军北上打开了胜利通道。这支英雄的部队后来被命名为“大渡河连”,1997年7月,“大渡河连”作为驻香港部队陆军部队先锋首批进驻香港,昨日,记者走进“大渡河连”,探访这支从山河激荡的大渡河畔走进“东方之珠”的英雄连队!
●部队涌现出360余位战斗英模
1935年5月25日,红一方面军第1军团1师1团1营2连连长熊尚林率领17名勇士渡河突击队乘着仅剩的一只木船,冒着密集火力冲向对岸,最终抢占沿河工事并占领渡口,为中央红军北上打开胜利通道,从此被誉为“大渡河连”,“大渡河连”先后参加了首战平型关、袭击冯家沟、血战大龙华、激战黄土岭以及辽沈、平津等大小战役战斗1000余次。
从枪林弹雨的战场,到霓虹闪烁的香江,十七勇士精神代代相传,英雄群体永续光芒。90年来,该连先后3次荣立集体一等功,9次荣立集体二等功,12次荣立集体三等功,涌现出了熊尚林、韩玉清、王成富等360多位战斗功臣和英雄模范。连队戍守香江20年雄风不减,被中央军委授予“香港驻军模范红二连”荣誉称号。
●敢当先锋 敢打头阵
走进“大渡河连”,扑面而来的是一片龙腾虎跃、热火朝天的练兵景象:射击场上,枪响靶落,弹无虚发;障碍场中,身轻如燕,动作敏捷;拳术场里,一招一式,刚劲有力……
指导员范建超告诉记者:“战争年代,连队当先锋,打头阵,创造了激战黄土岭、血战大龙华等抗日传奇;和平时期,我们坚持用革命精神滋养官兵血性豪气,培塑官兵敢打必胜、奋勇争先的狼性虎气。”
新兵唐浩成,家里经营房地产,是“富二代”,原本也是满腔热血参军入伍,没曾想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和紧张严格的军营生活给他来了个“下马威”,让他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动摇。连队第一次组织3000米长跑训练,他跑了不到一半就退了下来,坚持要求退伍回家。
时任指导员周磊把唐浩成带到荣誉室,指着一双磨烂的草鞋告诉他,当年平型关大捷,连队战士穿着这双草鞋冒雨急行军赶去阻击日军,很多战士累到吐血仍如猛虎下山般战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望着一件件先烈们留下的战斗物品,唐浩成受到了极大触动。
在连队授旗宣誓仪式上,唐浩成和另外3名新兵从老班长手中接过“大渡河连”连旗,“熊尚林”“到!”“罗会明”“到!”……连长马章华高声呼点“大渡河十七勇士”的名字,全连官兵齐声答“到”。声声呼喊,再一次撞击着唐浩成的心灵。
日子一天天过去,唐浩成悄然发生转变。从中午主动加班练投弹,到睡前加码体能,他的进步得到了全连官兵的认可,在入伍的第30天,唐浩成被营里评为“进步之星”,年底军事训练考核中,他又以步枪射击第一名的成绩被嘉奖表扬。
●驻军部队的锋利尖刀
枪声隆隆,硝烟弥漫,一道炫目的闪光中,2名战士利用绳索滑降破窗而入,激烈的短兵相接后,“敌人”应声倒地……
正在组织战斗小组综合训练的连长殷玺告诉记者:“随着使命任务的拓展,遂行任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从难从严、紧贴实战,才能练就战之必胜的过硬本领。”
在战术基础动作训练场上,第一个参加考核的是连长殷玺和指导员裴红炬,他俩全副武装,卧倒、侧身匍匐、卧倒出枪,全套动作连贯流畅,计时员报告成绩优秀。
“党支部硬邦邦,官兵们信任;党员响当当,官兵们服气。”裴红炬告诉记者:为提高战术训练成绩,支部“一班人”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不少人手掌、肘部和膝盖磨出了血,和着汗水与衣服黏在一起。战士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间,一上训练场就嗷嗷叫,就算掉皮掉肉也绝不临场退缩。
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这些年,“大渡河连”大力加强实战化训练,在演训考核、比武竞赛和对抗打擂中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胜仗”,连续22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17次被评为“全面建设标兵连队”,涌现出各级各类训练尖子400余名,100多名官兵被全军、军区和驻军通报表彰;先后10余次参加上级考核评比,成绩均在优良以上,成为新时期驻军部队一把锋利的尖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