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国防教育网>国防要闻>

你还记得“深圳边防证”吗?

来源:晶报发布时间:2017-02-20 15:05 星期一

  一道“二线关”把特区内和特区外分开。

  二线关,边防战士查验边防证。

  边防证。

  主持人:马骥远

  “拿着边防通行证排长龙进关口,忘带证件被带到樟木头,当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提起“二线关”,以及与之相关的“边防证”,许多年纪稍大一点的深圳人,以及在上世纪80、90年代和本世纪初前几年来过深圳的外地人,都有说不完的回忆。说起边防证,就不能不提到1986年2月22日,广东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的一部地方法规——《广东省深圳经济特区与内地之间人员往来管理规定》。这部法规明确规定,“内地人员,须持写明‘前往深圳经济特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管理区通行证》或《前往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

  时至今日,缠绕在这部法规,以及“边防证”、“二线关”周围的那些故事早已走进了历史深处,但对许多早期来到深圳的人们而言,这关乎着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

  1979年,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春天的故事》中有句歌词:“1979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从历史的眼光来看,这个圈就是“二线”。

  作家南兆旭在2010年2月22日发表于《晶报》的文章中提到:1979年春,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去北京汇报,提出建一个出口加工区(深圳经济特区前身),当时一位副总理提出,广东如果这样搞,就得在广东周边拉起一条7000公里长的铁丝网,以防资本主义的东西向内地渗透。

  中央和广东省主张改革的决策者从此得到启发,决定建立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决策者从政治上考虑:保证特区的改革不冲击内地,缓和内地对改革试验的不理解。从经济上安排:建立特区与非特区分界线后,凡经批准进口供特区使用的生产品和消费品,可享受低税率或免征关税。

  记者翻阅资料了解到,198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建设特区管理线。当时,特区管理线东起大鹏湾畔的背仔角,西至珠江口边的南头安乐村,全长86公里,分别在南头、沙湾、布吉、白芒、盐田、背仔角6个公路口上设立特区检查站,由边防公安和海关进行管理。为了做好特区管理线海关机构的筹建工作,九龙海关成立了“二线”海关建设筹备小组,拟出“二线”海关建设方案上报市政府和海关总署。

  1982年4月,“二线”开始动工兴建,在耗资1.38亿元人民币、建设近3年后的1985年3月,一条长84.6公里(后逐步延伸为90.2公里)、高2.8米的铁丝网,从深圳中部横穿而过,沿途共有98公里的武警巡逻路,163个武警执勤岗楼,10个检查站。

  将时针拨至1986年2月22日,广东省出台《广东省深圳经济特区与内地之间人员往来管理规定》,于同年4月1日实施,正式确立了特区管理线的合法性。内地人士前往深圳,必须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管理区通行证》或《前往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两者俗称“边防证”)。

编辑:倪铭君